天津消防网 
欢迎光临:中国天津市消防网门户网站现在时间:
社会新闻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上海社会治理迈向新高度

来源:    更新时间:1970-01-01 08:00:00    编辑:管理员    浏览:6482

天津消防网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

上海,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已率先步入特大型城市行列,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

发展,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样,也带来新矛盾、新问题——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成长的烦恼”,上海举全市之力积极推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调研成果落地,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近年来,针对现行体制存在的诸多不适应,上海以基层为基点,启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创新,政府扮演的角色正在由‘划桨者’变为‘掌舵者’。”5月31日,在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社区治理座谈会上,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如是说。

上海,正从“社会管理”时代迈入“社会治理”时代。

街道取消招商引资 社会治理成工作重点

2014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希望上海的同志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再接再厉,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习近平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要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2014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事关上海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大事,“街镇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极为重要,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到管理与服务上,加强做好服务基层群众、强化城市管理的工作。”

应中央要求及现实情况所需,2014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并于当年年底出台了“1+6”系列文件。根据改革方案,上海一举取消了街道延续30多年来的招商引资职能,各区不得再考核街道经济发展指标,而代之以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公共服务、动员社会参与、维护社区平安等基层服务职能。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就需要破解街道、社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更需要精细的制度设计和执行。

徐汇区推出的“1+(1+3+1)满意在徐汇”行动,就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典型案例。“1+(1+3+1)”,其中1是指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党政机关部门党组织,(1+3+1)是指1名处级领队干部、1名区党代表、1名区人大代表、1名区政协委员和1名律师。

在徐汇区凌云街道,有居民向走访团队反映老小区合用厨卫生活不方便的问题,希望进行厨卫分割。走访团队整合资源开现场会,调取到了房子的原始资料,但因老旧小区存在的种种问题,论证方案无法通过,也就无法进行厨卫分割。于是,走访团队在现场进行答疑,有居民对记者表示:“尽管问题最后没能解决,但他们解释的原因让我们心服口服。”

走访团队在现场查看违法建筑(徐汇区宣传部供图)

对此,徐汇区委书记莫负春表示,很多公务员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有些公务员甚至没进过老百姓的家门,没直接跟老百姓讲过话,这就好像无本之木。“多跟群众打交道,就能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好公务员,组团式走访行动就是要让松了的根再扎下去。”

精耕区域化党建 构建社区治理“大格局”

根据2014年的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及“1+6”文件精神,上海全面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撤销原社区(街道)党工委下设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负责区域化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工作,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和居民自治。同时,进一步落实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党的组织关系不在现居住地的党员到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制度。

浦东新区沪东街道,专门开设了一个名为“沪东在职党员”的微信公众号,关注该公众号就可以在线进行党员报到,公众号还同时设有服务党员、活动资讯、岗位意愿、积分兑换等多个栏目。“每个人在报到的时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倾向于服务的岗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邓亮说。

在浦东新区沪东街道,还有一个品牌项目——“微心愿”,社区居民通过“微心愿”平台提出具体可实现、可操作的心愿,党员干部、驻区单位、普通居民皆可认领。往往心愿一经发布,很快就被认领一空。辖区里一名7岁的孩子许愿“想摸一摸南极冰”,正在沪东街道的南极科考队带来了采集自南极的冰块,孩子不但摸到,还尝了尝南极冰的味道,“有点咸”;一名酷爱跳舞的小姑娘希望有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社区干部商量着搭建舞台,助她圆梦……“微心愿”这条纽带把社区居民系在了一起,冷漠的邻里关系也渐渐变得熟络。

雪龙号船员认领极地冰块的心愿(浦东新区沪东街道供图)

浦东新区祝桥镇,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因地制宜设置“文明示范岗”,让党员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认领,一个党员一个岗。新如村党总支结合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设置了绿化养护岗、健身点设施巡查岗、“六乱”监督岗等22个示范岗,122名党员定岗定责,村容村貌更加文明整洁,该村还申报了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充分挖掘整合行政、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各方资源,打造“江宁社区联盟”和居民区“社区联盟之家”两级区域化党建品牌。社区联盟内容紧扣党员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尚健身、调控心理压力等主题。辖区内党员群众可通过街道的微信公众号,线上报名参加“社区联盟”为楼宇白领量身定做的“午间一小时”活动,内容包括“舞韵瑜伽”、“茶文化”、“剪纸艺术”、“西式烘焙”等课程。活动一推出,就受到了周边白领和社区青年的欢迎,有些热门项目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上才能预约到。据悉,“社区联盟”2015年全年共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受益人数达6000人次。

文化担当“主力军” 提升社区治理软实力

从2013年起,上海连续三年举办覆盖全市、贯穿全年的市民文化节。每年举办的5万项多形式、广覆盖、高质量的各类文化活动和赛事,吸引了2400万人次积极参与。三年来,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公共文化活动吸引着更多市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对社区和城市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正是上海从文化视角探索适应大型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用文化方式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所做的努力。

如何更好地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黄浦区广泛引入社会力量,让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高效、更有品质,也更契合居民的文化需求。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书香思南人文中轴”阅读推广平台——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公共文化品牌,无一例外是“黄浦制造”。

黄浦区内现有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共计32696平方米。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临着不同的服务群体,活动中心开设的活动项目好不好,需要增加什么项目或设施,都由居民说了算。居民有需求和意见建议随时可到办公室反映,合理的意见建议也会被社区采纳。

闵行区新虹街道是一个成立刚满六年的新街道,辖区里,村民、居民、商务区白领、工地务工者……多种社会群体并存。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街道采取不同的文化服务方式,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对于“土著”村(居)民,他们有自编自导自演的沪剧《板桥霜》;对于外来务工者,他们推出文化服务“五进工地”,用流动电影、流动书籍、文化讲座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虹桥商务区白领,他们推出名家文化进商务楼,比如已经入驻新虹街道成立工作室的周长江、殷证洲、朱墨钧等名家大师。

百姓戏,百姓演,百姓演给百姓看,《板桥霜》演出座无虚席(闵行区新虹街道供图)

来自四川的刘师傅就是在闵行区新虹街道一建筑工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他说:“外出打工多年,平时只知道干活挣钱,不干活时就是睡觉打牌或喝酒,文化娱乐生活比较枯燥,能在工地上看这么精彩丰富的现场演出,大家伙儿都很开心。”

便利居民生活 智慧社区推进如火如荼

智慧社区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市从便民、利民、惠民出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建成了一批示范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形成了新型、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5月初,普陀区长征镇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社区里的所有人、物、房、事、单位等静态和动态信息都汇入一个庞大的社区综合信息库,利用数据分析助力社区建设。身份认证、活动积分、社区生活等都在一张市民卡中玩转。简单说,一卡在手社区生活样样灵,无论是养老服务、远程挂号、学习课程……家住祥和名邸的杨阿姨习惯通过平台预约电器清洗服务,“他们清洗得很干净,这种方式也很方便,关键是安全,有政府托底作保障,我们放心。”

智慧社区智能售菜机(普陀区长征镇供图)

杨浦区延吉街道推出的“爱照护”系统,让辖区里高危独居老人的子女吃了一颗“定心丸”。“比如老人摔倒,大小便失禁,长时间没有起床或者长时间没有上床,出现这样的安全事件,系统都会通过智能APP推送给他们的子女,让子女知悉老人的情况。”街道工作人员潘鹏亮向我们介绍。

在宝山区馨佳园小区,王阿姨在楼下的保鲜柜上熟练刷卡,取出自家的食品包装袋,并熟练地把一条鱼袋子里的冰袋取出,放进回收箱。她拎起手中装鸡蛋的袋子晃晃:“做活动的,才三块五,这串葡萄还是送的呢,现在已经好长时间没去过菜场,习惯网上买菜了。”近日,上海市商务委公布了648个智慧“微菜场”名单,分布于上海除崇明以外的15个区内,实现生鲜食品的网上订购,社区开柜即可取菜,不受传统菜场时间限制、距离控制、环境影响。食材取自地产基地,采用短途冷链配送至O2O社区直投站内智能保鲜柜,并建立食品追溯机制。

社区工作创新亮点多 “补短板”不停歇

要问基层社区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不少干部感叹的是“百人百脾气”,诉求多样又复杂。难在“九龙治水”也有缺位和越位,难在“一厢情愿”也无法解决痛点和难点。普陀区委书记施小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社会治理工作,不能大包大揽“爱你没商量”,到头来居民却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于是,针对各种繁杂问题,干部群众频出奇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供服务,各方面层出不穷的金点子、好办法,让很多困扰社区已久的问题、难题被一一化解。

在上海市社区治理座谈会上,由人民网上海频道编写的《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2015年上海社区治理优秀案例汇编》一书正式亮相,该书集纳了2015年以来记者走访调研上海几十个街镇社区采写的四十余篇社区治理案例。其中就包括: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螺蛳壳里做道场”,把“弄堂菜场”变成了“墙上菜场”,方便生活又养眼;浦东新区张江镇“敢啃硬骨头”,堵疏结合治理大城市“牛皮癣”群租问题效果明显;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的“狗妈妈巡逻队”顺利解决了宠物狗伤人、扰人、破坏环境的问题;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潮汐式”停车巧妙化解了大城市楼宇、社区停车难的问题;金山区枫泾镇农民上楼变居民,自创的“双重管理法”为农民的顺利转型探出了新路子;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的“候鸟父母之家”,让为子女牺牲自己成“沪漂”的老“候鸟们”,不再感觉背井离乡,他乡变故乡……

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大城市病”的症状,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从上海自身因素看,前30年支撑上海经济较快增长的资源条件和动力因素正逐渐消退,这也倒逼上海必须摆脱对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必须尽快补齐各块“短板”。

“补短板”,也被列为今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比如今年正在重点整治的公共交通问题及“五违“问题,都是这个城市发展中的“短板”所在。说到底,社会治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消防培训
点击排行
随机新闻
友情链接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1994375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