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爱国的“双螺旋结构”
天津消防网讯 2015年,也门撤侨的“尖峰时刻”,中国的表现让世界惊叹。脱离险境的人们感慨,无论置身何处,都能切实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骄傲,“国家给了我们一张无价的船票”。
不久前,“哈佛女孩”许吉如的一段演讲,再次触动“中国心”。她说,今天的中国赋予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一张“中国牌”,“那个产品叫中国,我们都是代言人”。
如果说“归航”象征了一个国家对国民的义务,那么,“代言”则喻示了当今时代公民责任的无处不在。国庆之际,重温这两个片段,正是为了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让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筑牢爱国的“双螺旋结构”。
有人曾说,“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祖国做了什么”。其实,“祖国为你做了什么”和“你为祖国做了什么”,是一体两面。对国家,前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对个人,后一个问题也不能忘却。恰如两面互鉴的镜子,国家与国民在相互映射中,构成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笑脸墙”,到时代广场上的中国形象片,“笑”也成了今天中国人最美的表情。30多年来,中国累计减少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接下来几年,让另外5000多万人走出贫困,仍是国家念兹在兹的目标。有人还观察到,不管是开G20峰会,还是推进航天计划,中国最关心的还是“能给小明带来什么”——小明者,普通人也。可以说,中国发展的成绩单,也就是一份“祖国为你做了什么”的答卷。
“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视国家为“舟”,则所有国民都在同舟共济;视国家为舰队,则每个国民在享受“雁阵效应”的同时,也必须发动自己的引擎。无论是传统的“修齐治平”,还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个人与国家互动的通道,从来不止一条。张伯驹担心《游春图》流落海外散千金买画是爱国,青年人传承技能在故宫修画同样是爱国;维和战士远赴索马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是爱国,做好一名社区志愿者为基层治理贡献一己之力同样让人敬佩。“你为祖国做了什么”,答案就在我们的手边、脚下、心中。
思考国家与个人,问问“做了什么”只是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情感的归属、价值的超越。的确,人类思考的坐标轴,早已离不开国家这个基座。无论如何强调个性解放、尊重个人表达、鼓励个人奋斗,都不意味着可以消减国家意识。因为,国家是利益、命运、文化和情感的共同体,集体主义、爱国情怀,超越一己之私、一时之利,永远具有更高远的意义和价值。
1947年底,在英国留学9年的彭桓武搭上回国的海轮。海面平静,一望无涯。面对记者“为什么回国”的提问,这位未来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以“不需要理由”的情怀,重思“做了什么”的追问,我们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