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寻求“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次数超过50次。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危机,保障国际和平、安全和发展?这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是寻求处理好国家间关系、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国方案”。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开启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提到了“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概念。从此,“新型国际关系”不断出现于各种国际场合,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用于表达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方案”。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哪?在2015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中国外长王毅在发言中给出了答案: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
用在处理中美等大国关系方面,“新型大国关系”也带有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涵义。
如果说“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精准地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2014年6月,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
“零和博弈”无法应对风险挑战
在传统国际关系中,结盟对抗、军备竞赛的零和博弈屡见不鲜。当下,中国为何能够超越这种模式,谋求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关于“新型国际关系”提出的背景,王毅外长曾经介绍说,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没有哪一国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国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
时代背景奠定了提出这一中国方案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立身处世之道则对“合作共赢”观念提供了支撑。
“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2015年4月,提及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这样说。
对于“新型国际关系”的说法,有人担心这是中国谋求推翻现行国际秩序的前奏。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说:“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心伯看来,这正说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不是把旧的推翻或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
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40多年前,5万多名中华儿女来到茫茫非洲草原,用汗水和生命筑成1860多公里长的坦赞铁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勒紧裤带帮助了一大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提供了无私的支持。正如王毅外长所说,中国人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懂得,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
如今,中国朋友遍天下,隔山隔水心相连。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正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上,中国谋求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迄今为止,中国已同70多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在经济上,中国努力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立注册资本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契合了许多基础设施亟须升级改造的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在安全上,中国努力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派出近3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19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为5800多艘国际船舶保驾护航。
在文化上,中国倡导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道路上,中国正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