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敬重杨绛?
杨绛
天津消防网讯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一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吊唁文字,从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传遍了朋友圈,述说着这位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她给世人带来的力量。
“采访别人吧,谢谢。”昨天,多位出版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婉拒采访,不愿多谈与先生的交往点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斯人已逝,回望先生的百年人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先生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正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今天,我们缅怀先生,最敬重的是她的什么?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先生就是温润如玉的慰藉。当我们缅怀杨绛先生时,更多的是想要触碰这个清静如水、淡泊名利的灵魂。
杨绛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本因是旧时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经历了荒诞年代的苦难之后,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像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杨绛先生的描述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安之若素,云淡风轻,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他们甘当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如今,浮华与名利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人们纷纷热衷于“上头条”“上热搜”,为了在某热门榜单上夺下一席之地而争得“头破血流”,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几近“隐身”的杨绛先生像个“另类”。在媒体们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每年生日的这一天,杨绛先生也选择以“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九十岁寿辰时,她曾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在百岁大寿时,杨绛曾对比较亲密的几位朋友说,天太热,别来祝寿了,“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就是这样一个清清爽爽的文化老人,在临别前留下遗言,希望在自己火化后再发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告诉我们,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
“最才的女” 严谨治学
“最才的女”,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源于爱,更源于敬重。
杨绛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曾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她,留下了许多英法文学译作。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先生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一文中,杨绛先生曾用“一仆二主”来诠释译者的使命,“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杨绛先生的译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被译界奉为圭臬,正是源于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对后人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去潜心创作。
“她决不拿时间换产量”,著名翻译家叶廷芳曾撰文回忆道,我们这些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杨绛却称每天不过500字。杨绛曾告诉他,“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追求内容传神、译文地道,却不拘囿于字句的方寸之间,文字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在杨绛的译著中,没有那种结构复杂、主从嵌套的长难句;没有那些生硬晦涩、离中文语境遥远的意象。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在翻译成就之外,杨绛先生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与她的“认真”密不可分。
在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的眼里,杨绛则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白烨作为责编出版过《杨绛作品集》。从最初登门拜访,到最后付梓,杨绛让白烨看到了大写的“认真”二字。白烨回忆道:“事先友人曾告诉我,对杨先生没完没了地校改作品一定要有准备。即使如此,我仍没有料到编完杨先生几经删改的书稿,发稿之后又数次有补正,排校之后还不断有校改,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出书”。
正是从这一“慢”二“认真”的斑驳往事里,我们看到了以杨绛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
身居陋室 心怀天下
淡泊名利,严谨治学,杨绛先生虽与世无争,闭门谢客,但绝非与世隔绝。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杨绛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里从未装修过,纸要反正面用,还把玻璃罐头瓶带给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那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钟书的病床边,就一起商量好这件事,将来我们要是有钱了,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强不息是‘起’,厚德载物是‘止’,这八个字很完美,清华的校训也就是‘好读书’奖学金对得奖学生的期望”。
如今,“好读书”奖学金已惠及千名清华学子,累积奖金超过2000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郭亦家是其中一位获奖者,他在寄给给杨绛先生的致谢信中,描绘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读书,让我每天都兴奋不已,开阔了视野,结交了许多朋友……”
“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杨绛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结语】
今天,我们敬重杨绛先生,不仅因为她的文学造诣,更因为她淡泊名利的“不争哲学”。
先生之笔,于无声处见喜悲;先生之风,绚烂至极见真淳。也许,你我都无法在这个时代活出先生的风骨,所以,我们敬重她,仰望她。
缅怀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一本书,靠近它,温暖你。先生在作品里展现的人性光辉,将照亮我们,成为引导我们精神前途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