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英雄,是一种深沉的人民观
天津消防网讯 一位专家透露,在一项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少孩子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栏里填写的名字,不是青春剧里的“闹角色”,就是宫斗剧中的“狠角色”。这一话题引起文艺家们的热议和担忧:难道我们真的没有英雄、不需要英雄了吗?创作过《青旗·嘎达梅林》《林则徐》等英雄题材作品的作家郭雪波疾呼:“今天是一个呼唤英雄、敬重英雄、书写英雄的时代。我们不能放弃讴歌英雄的职责!”
尊重英雄,是一种高贵的价值观。对英雄的态度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是把笔尖镜头对准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对准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甚至牺牲的英雄模范,而是沉醉于“小我”“小利”“小情”,我们的文艺就没有分量和温度。如果我们淡化理想、软化信念,远离崇高、讳言伟大,鄙视劳动、调侃奉献,用娱乐挤兑教育、揶揄替代悲悯、“抖机灵”调侃大情怀,文艺就会沦为“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笔下没有英雄,精神高地就会失守、文化阵地就会沦陷、思想防线就会被冲破。习近平总书记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迈向复兴梦想的民族需要时时仰望英雄的丰碑,英雄人物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标志。
讴歌英雄,是一种深沉的人民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英雄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书写历史的主人、推动进步的主力,讴歌人民就是赞美英雄。人民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立足点也是生长点,是文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最公正的评判者。能不能对伟大实践有生动写照、对美好心灵有真实观照、对崇高精神有光彩映照,能不能听到群众心跳、感受现实脉动,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这是检验人民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文艺不但要展现人民创造的伟大业绩,还要讴歌人民群众中的伟大英雄,这是文艺的天职。
捍卫英雄,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观。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欲灭其人,先毁其志。社会上一度出现历史虚无和文化虚无怪象,一些人歪曲历史、恶搞经典、哂笑牺牲,质疑污损岳飞、林则徐等英雄人物,污蔑诋毁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烈士,目的是摧毁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尊。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加可悲。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不但宣扬自己的英雄,还以法律、纪念日、祭奠仪式、命名等形式保护英雄名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文艺工作者当有英雄的情结、英雄的情怀,做英雄的歌者、当英雄的卫士。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受到盛赞,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英雄、崇尚英雄。以文脉传承国脉,以文运复兴国运,以英雄形象传承民族精神,应该成为文艺作品最闪亮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