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消防网讯 8日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共26条,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作出部署。
其中,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在意见中被进一步明确。包括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等作为招生依据;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等。
资料图: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33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朗诵语文课文。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学生们看过来:
德智体美劳如何全面发展?
——德
意见要求,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意见提出,健全创作激励与宣传推介机制,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
——智
意见提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各地要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资料图: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园内体验旱地越野滑雪。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体
意见指出,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此外,意见还提到,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美
意见明确,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
——劳
意见要求,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资料图 沈殿成 摄
学校要注意: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等作为招生依据
——不得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
意见指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
意见要求,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
——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意见明确,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资料图:教师给学生上课。 刘忠俊 摄
——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
意见提到,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等作为招生依据
意见要求,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资料图:教师节,老师们牵着学生的手走过红地毯步入校园。张云 摄
老师们迎来好消息:
中央明确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实施教师全员轮训
意见提出,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
意见要求,各地要按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编制核定工作,并制定小规模学校编制核定标准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服务的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
资料图:贵州乡村教师。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意见明确,制定教师优待办法,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推行校长职级制
意见指出,尊重校长岗位特点,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
资料图:学生在写作业。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家长要关注:
中央要求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
——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
意见明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意见提出,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意见指出,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