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学生“暖胃更暖心”——江苏部分高校扶贫助困新举措调查
天津消防网讯 给困难生的饭卡里“偷偷”打钱,全额资助困难生出国交流……记者暑期走访江苏部分高校发现,高校扶贫助学的新举措,让困难学生感到“暖胃更暖心”。
当众评比少了,隐性帮扶多了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因为一条“暖心短信”火了,学校依托校园卡消费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群体,“悄悄”给饭卡里打钱,只用短信通知受助学生本人,以保护个人隐私。
“好事要办好。”南京理工大学校友会秘书长王虎说。今年,江苏省教育、财政等6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在认定困难学生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结果公示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许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
精准帮扶首先要精准认定。一些高校开展暑期家访,做到既不大张旗鼓、保护学生隐私,又保证认定结果真实准确。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宫佳介绍,考虑到有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申请,学校让新生通过网络自主申报家庭情况,后台自动量化评分,确定困难群体,再组织家访核实。如农村地区、单亲家庭、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有负债等情况,按累计打分确认;烈士子女、孤儿、低保等特殊情况的学生,直接享受特别困难学生待遇。
短期物质激励+长期精神帮扶
来自安徽滁州农村的郑平洋是东南大学“金钥匙计划”的受益者。“我大一的时候学会了使用办公软件,大二又上了吉他课,音乐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郑平洋说,她在学校的全额资助下有机会前往意大利都灵参加2019年联合国青年领袖暑期精英班,“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记者调研了解到,过去高校资助工作以发放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物质帮扶“输血”为主,近年来,不少高校探索发展型资助,延长帮扶周期,支持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苏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杨燕介绍,针对一些困难学生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学校组建工作坊,每周邀请一位艺术家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提升学生们的文化自觉、自省和自信。
南京大学面向困难学生提供“雨花斑斓成长计划”,开设英语口语、手机摄影、书法、舞蹈、礼仪、人际交往、求职等10余门课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就像用钥匙打开一扇门,要给困难学生一个勇敢追梦的机会。”东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邹琳告诉记者,“金钥匙计划”旨在面向困难学生无偿提供创业、艺术、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活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全面提升。
“困难学生在哪里,我们就要跟进到哪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雷蕾说,“我们的工作周期更长了,但更符合困难新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心理脱贫、精神脱贫。”
落脚点:育人
“‘资助’是基本目标,落脚点还在于‘育人’。”杨燕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德育融入帮困助学的每一个环节。
受访专家指出,“精准”是育人的前提,目前部分院校“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棍扫一大片”的大水漫灌式资助难以让受助学生真正感到被关怀,需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策,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困难学生从“受助”积极向“自助”“助人”转变。
东南大学从2018年起设置公益积分,鼓励困难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所获积分用于兑换“金钥匙计划”热门课程的优先选择权。“我们希望用这种机制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回馈社会的意识。”邹琳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常州大学助学管理中心主任刘婧建议,抓住困难学生毕业出口关,深化校企合作,让受助学生到爱心企业实习,也是为他们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要引导受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鼓励他们投身基层,担负年青一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