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世界:更团结还是更分裂?
天津消防网讯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截至3日0时,全球确诊病例已经突破327万,超23万人的生命被吞噬。同时,这场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造成重大冲击。疫情蔓延尚未终止,国际社会已开始思考疫情后的世界走向。
△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327万例
大国关系呈现新一轮紧张升级 但仍“斗而不破”
大流行病属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本是非零和的、无国界的。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一方面促使很多国家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合作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另一方面却加剧了大国竞争和博弈。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表示,各国不能自扫门前雪。事实上,疫情暴发以来,中俄两国重视相互合作与交流,共同抗疫,堪称典范。
3月23日,俄罗斯空天军派出9架军机,向意大利派遣了约100名俄军事医学专家,以协助意方抗疫。意大利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亲自去迎接首架降落的俄空天军飞机,对俄方表示感谢。但在此后,欧盟委员会就制裁和人道主义问题表态,认为欧盟领导层没有看到在疫情形势下解除对俄制裁的必要性,因为制裁“不会损害俄罗斯对抗新冠病毒的能力”。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则更为分裂。2月7日和3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习近平主席两次通话时,都对中国疫情防控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特朗普还表示要“亲自过问,确保美中两国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开展抗疫合作”。美国纽约州等地对中方捐赠医疗物资表示感谢。但与此同时,美国污名化中国动作不断,国务卿蓬佩奥等人甚至施压美国情报机构寻找材料支持“新冠病毒出自中国武汉一处实验室”的说法。针对中国的诬告滥诉之风渐起,在西方日益呈现合流之势。
疫情是对各国制度模式、治理模式乃至国民素质的一次“大考”。西方表现欠佳,心态失衡,担心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疫情后,西方更容易迷信大国竞争和零和博弈。
然而,疫情暴露出美国和西方以竞争为核心的战略确实出现偏差。疫情也再次提醒美国,面对传染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跨国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或凭一己之力应对,要接受国家间保持沟通合作、大国间“斗而不破”的状态。
全球化趋势遭遇逆流但不会就此逆转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屡遭挫折。美国政府推行“美国优先”及欧洲右翼与保守势力崛起,一定程度上是美欧对现有全球化政策的调整与压制,以更好实现自身利益。近期,在疫情加剧和油价下跌的双重打击下,美股出现历史性的接连熔断,由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股市下挫演变为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疫情全球暴发造成全球性交流物流阻断,加剧全球供应链协作难度。
更有观点认为,全球化和边界开放造成主权国家更难以抵御病毒威胁。西方将对医疗物资供应的争夺归咎于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美国进而将疫情作为落实对华“脱钩”的契机。美国政客纷纷出招,要借疫情实现“制造业回流”。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甚至扬言,美国企业搬回国内,成本可由政府埋单。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国家离开全球供应链都难以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疫情对全球化提出新的要求,最终也将助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更多国家将在“各自为战”和“命运与共”间保持平衡
疫情迫使很多国家将有限资源聚焦国内需求,而无力顾及全球合作。国家经济收缩和资源减少难免催生国家政策的内向性。把资金合理分配给对外发展援助、国际卫生及救济组织以及难民,很容易刺激内部民粹主义抬头,甚至产生对国际机制的不满和愤怒。
但疫情也促使更多国家深刻认识命运与共的现实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并因此催生加强全球治理的动力。国际体系变革中将有望纳入如下因素: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相互对接的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有效加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打造全球公共卫生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