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详解中国“规模性政策”传递四大信号
天津消防网讯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8日闭幕。会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详解中国经济应对疫情冲击的“规模性政策”。
规模多大?
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包括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等。
李克强称,此次规模性政策筹措的资金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另外更大的一部分是减免社保费,动用失业保险结存,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让利,自然垄断性企业降价,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部分资金规模约为新增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两倍。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够不够用?
在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冲击背景下,此次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力度是否足够?
对此李克强称,根据前期的经验和当前的形势,这一政策“应该是有力度的”。
他强调,中国过去不搞大水漫灌,现在也还是这样。但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即“放水养鱼”。
“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李克强称,在稳定经济的同时,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他表示,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有何新意?
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经济不可能轻车走熟路。正如李克强所说,“不论是筹钱或者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
从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看,不同于以往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此次政策“组合拳”旨在以稳就业、保民生为抓手,达到纾困企业和激发市场活力的目的。
谈及个中原因,李克强解释说,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拉动作用,而且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占90%以上。他并透露,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
李克强表示,因为疫情,中国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疫情防控措施会抑制消费。“按这样的方向推动实施政策,也是面向市场化的改革。”
怎么用好?
有了资金之后,如何用好亦是一大问题。
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特别国债和财政赤字的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李克强表示,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
针对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李克强指出,其重点是“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而且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项目要有效益、有回报,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