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改革再出发之年打造新理念 倾斜周边
2013中国外交盘点(上)新关系理念 命运共同体
天津消防网讯 即将挥别2013年之际,新一届政府光彩夺目的外交是人们回顾、总结中国之变的重要着眼点。新团队、新理念、新行动、新布局、新姿态,都诉说着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对世界的期许和要求。
当外界频繁使用“趋于强势”来形容中国对外交往方式正在发生的变化,梳理基本线索,透过变与不变的表象,人们应当也能够发现,新领导层坚定的和平发展意志和继往昔者的改革精神与世界眼光才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灵魂所在。
新关系理念
在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北京的一天半里,这座已经入冬的城市天清气朗,不见雾霾。但拜登心头并非阳光灿烂。由于连日来围绕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的争执和对峙,媒体对他此次中国之行的注意力几乎完全转移到美国在中日之间的“拉架”上。
12月4日,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总计4个多小时的交谈,原定45分钟的小范围会谈拖长到2小时。据信拜登在这个环节中就防识区问题表达了美方的关切,要求中方不要再有新的扩大之举。
拜登的提议被驳回了。中方发布的消息稿在突出位置提到,“习近平重申了中方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有美国媒体注意到,当拜登走出人民大会堂会见厅,脸色显得阴郁、疲惫。
没有哪个政治家愿意看到一次事先规划好的对外访问被突发事件强行改变议程。中美急需交流的议题有很多,中日关系紧张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局部,确保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才是双方高层最关心也是最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的头等大事。华盛顿更希望通过拜登访华争取北京对奥巴马政府复苏国内经济、处理全球问题的支持,这两项政绩如何不仅关乎历史将怎样评价奥巴马,也关乎民主党能否长期执政下去。
华盛顿本来是和日本一起指责中国设立防识区的,但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方,美国又建议本国民航飞机遵守中方的规定,实际上默认了中国防识区的存在。这一态度调整让东京的右翼势力乱了阵脚、大失所望。在中日之间制造平衡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内容,但随着时间推移,亚洲两强对美孰重孰轻能够也必须分清。
一个显然被美、日媒体有意忽略的事实是,拜登访华期间,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与中国领导人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改革和中美关系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双方一致同意要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努力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后,在外交领域着力打造的重要理念,其最优先的要义是破除上升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生对抗冲突的“历史宿命”,形成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关系格局。2013年6月,习近平前往美国加州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突破传统首脑交往模式的“庄园会晤”,通过总计8个多小时的交谈共同确定了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共识,一个全球稳定结构的新要件正式宣告诞生。
习近平的美国行在国内外赢得喝彩,被视为中国外交更趋主动的标志,但这仅仅是新一届中国政府接班以来积极布局的全方位立体外交的一个章节。
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是在内外形势相对复杂的时期登上政治顶峰的。他们致力于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决心“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他们非常清楚,在国内矛盾多发期和国际复杂变局中推进改革极其艰难,中国要想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必须继续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尽管中国新领导层在就职之初作出了“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但推进国内改革、坚持和平发展的外部干扰因素的增多显而易见。
三个主要隐患是: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宽松退出加剧了竞争和波动风险;由于奥巴马政府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的关系同时出现麻烦,周边战略压力上升,领土海洋争端突出;朝鲜半岛、叙利亚、伊朗等热点问题高度紧张,直接牵动中国的战略利益、边陲稳定和能源安全。
面对复杂局面,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积极开展大国外交。
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出访的首站选择了俄罗斯,这一安排被广泛解读为精心谋划的结果,旨在加强北方战略屏障,减轻东部海上压力。访问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强化了两国推进世界多极化的共同意志,并在经贸、能源、军工、航空等领域签署了一大批巨型合作协议。
真正的重心是向周边倾斜的。在中国的新外交布局中,大国关系和周边外交是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俄罗斯身兼大国和邻国的双重属性。
截至12月,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出访4次和3次,所踏足的22个国家有12个是邻国,在境外出席的6个多边峰会有4个属于周边区域合作范畴。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得到提升,经贸、金融、能源、安全、交通、人文等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讲话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周边对中国极具重要战略意义,周边外交必须更加主动。他指示与会的高级外交官们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方针,在周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积极构筑“命运共同体”。
日本、菲律宾成了中国正在编织的睦邻关系网络的例外。这两个国家因领土、海洋争端与中国严重对立,双边关系陷入僵局。一年下来,安倍晋三和阿基诺三世发现,他们不仅没有从与中国的硬碰硬较量中占得便宜,反而不得不接受争议地点实际管控现状发生不利于他们的渐进式改变的既成事实。
在领土主权等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正在形成清晰战略:在坚持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同时,给对手划出红线、实施威慑,并且内部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决不允许个别国家勾结域外力量蚕食中国的主权权益。
中日摩擦在本质上更像一场地缘战略竞争。目前的麻烦局面始于2012年日本政府完成“购岛”、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单方面改变主权归属现状。安倍政权上台后执意挑动中日争端升级,是为其在国内推动修宪、从而一举摆脱战后束缚制造借口、创造条件。如何处置中日之间的问题,成为习近平上任后面临的最险恶外交挑战,博弈还将继续。但对于“中日会有一战吗”这个或许是伪命题的命题,与其跟随一些网评和媒体耸人听闻的猜测和鼓吹,不如相信中国领导层的战略沉着和外交的智慧操作。
中菲之间的问题相对简单些,北京已经通过紧锣密鼓的外交瓦解了阿基诺三世拉东盟一致对华的企图。在中方和大多数东盟国家看来,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才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主业,南海问题只是中国与少数东盟国家间的争议。尽管如此,中国仍本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与东盟十国启动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试图用一己之私劫持中国-东盟关系议程以孤立中国的菲律宾最终发现自己处于孤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