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在这里时间越久,你越能体会,晋江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故事。”
文化个性造就经济个性。回首“晋江经验”带来的16年传奇,会发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始终贯穿晋江经济发展脉络之中。它既是源泉也是动力,支撑着晋江一路走来创造奇迹,继续推动新时代的晋江爬坡过坎、砥砺前行。
爱拼敢赢歌不绝
“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破千亿元市值难还是走戈壁难?新十年的创业难还是走戈壁难?”这个夏天,安踏集团的“戈壁远征军”走进甘肃。在踏上112公里的徒步荒漠之旅前,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抛出了三连问。
这是一次体力与心理的极限挑战,让许多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不放弃”。之所以开展这一活动,是安踏在从当初的小作坊成长为今天中国第一大体育用品公司后,重新审视自己,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放弃的背后,是“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的顽强拼搏精神,也是支撑晋江数以万计的企业和晋江人奋勇向前的初心与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人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附加值很小的传统产业领域摸爬滚打、逆势而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2017年,晋江全市GDP达到1978年的1366倍。惊人的数字,是一代又一代被称为“睡不着的晋江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这种精神,源于这片海滨之地,深深融入晋江人血脉。晋江地处丘陵地带,除了沿海地势较为平坦外,大部分为起伏不平的山丘,土地贫瘠。“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海洋求财富,于一次次生死冒险中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形成敢为天下先、不服输的决心与勇气;海洋的宽广辽阔,成就了晋江人兼收并蓄、兼济包容的品格;而长期的抱团取暖、抵抗风险意识,逐渐演化为团结互助、互相提携的文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分析。
爱拼才会赢,如今在更大平台传唱:
从传统业态唱向新业态——
从压力测试到动态跟踪,从耐磨耐折试验到防水防滑创新……在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内,近200台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研发设备,在安踏研发人员的操纵下有序运作。晋江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跟进新技术,在普通产品上增加新的功能、功效,提高附加值。全市企业每年投入近1000亿元升级生产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凸显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
从经济事业唱进公益事业——
“不拼排场拼公益”。随着经济发展,有着乐善好施传统的晋江人开始更多地选择将节省下来的礼俗资金捐给慈善事业或乡村建设。这里有全国首家县级民间慈善机构——晋江市慈善总会。十几年来,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达30.01亿元,为全国县域之最。“我们晋江人,将‘拼’劲一并带入了慈善事业。”晋江市慈善总会会长龚子猛说,这种多行善事的行为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创一代唱到创二代——
“接过你的手,走出我的路。”作为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的次子,许清水总说自己是“负二代”,“是负责任的负。我必须负起责任,用国际化视野传承企业,更要把老一辈晋江企业家精神好好传承下去。”创二代们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将爱拼敢赢的精神延伸到爱拼懂赢的自信,将传统产业的坚守与新兴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晋江持续发展的蓬勃动力。
留住乡土向心力
28岁的蔡梦思有两个身份。
第一个是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讲解员。早晨8点半,伴着戏台上的南音,蔡梦思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行至蔡氏家庙,当游客为闽南建筑艺术惊叹不已时,蔡梦思亮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身份:蔡氏后人。
于她而言,五店市不仅是她从小读书生活的闽南老街区,这里更有她作为蔡家人最引以为傲的蔡氏家庙。
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市老青阳核心区。2010年3月,晋江市委、市政府划定典型风貌建筑最多的126亩区域为保护区,并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为保护区做整体规划。这个自唐代发展起来、走过1300多年时光的集市,自此焕发新生。
五店市传统街区建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清靖明白,这里的100多处历史建筑之所以极具保留价值,是因为它们以自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了晋江的文脉与闽南人的根脉。
闽南人对“根”的情愫超乎寻常。五店市传统街区保留着老青阳的集体记忆,牵动着海内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情结。品茶听南音、看看精美木雕、摸摸青条石,是许多归国华侨必做的事情之一。
一抹闽南红,留住了乡土向心力,延续着文化根脉,而这正是晋江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店市并不是个例。在晋江,包括梧林社区古村落在内的一批保护发展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柯国林说,城市化进程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品质和内涵更要同步提升。晋江一手抓固态保护,一手抓活态传承,一批“乡愁文化”品牌接踵而至——
掌中木偶作为地方传统戏剧,与闽南人血肉相连,是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来,蔡美娜用手指灵活掌控木偶进行表演,她与木偶既是亲密的伙伴,也是坚实的战友。
“木偶本身没有表情,喜怒哀乐都需要演员用手部把控和唱腔变化来体现,有时候左手是‘旦’、右手是‘丑’,必须一心两用。”蔡美娜说。
在晋江申办2020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期间,掌中木偶被蔡美娜带到了意大利,在那里,许多海外友人为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所折服。作为南派掌中木偶第6代继承人,她每年参加多个重大表演活动,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创新剧目,还在许多高校的木偶班进行授课。日程很满,她深感重任在肩。
为推动掌中木偶、柯派高甲戏、闽台东石灯俗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晋江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全市布点30所中小学作为非遗项目传习点。在经济的反哺中,晋江文化之根越来越强壮。
有“文气”聚“才气”
“我们运用具有水溶纱技术的运动材料来做商务休闲裤,舒适度一样,重量却只有普通休闲裤的1/5,在跨境电商中可以大幅降低运费。”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场特殊的活动正在进行。30个年轻的创业者围坐在一起,讨论新技术和新材料如何开发应用,交流企业如何创新经营思路,分享企业经营案例和感受。
这是晋江“领航计划”班的一场复盘会。致力于培养“未来晋江创新企业家”的“领航计划”,自2016年开始,已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130多场,培训企业家5000余人次。
“课程中知识点密度大、含金量高,并且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到企业发展中。”学员洪艺菡感触颇深。
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郭浪滔作为班级观察员,也在尽己所能发挥“园丁”的角色:课堂中、课程外、微信上……无时无刻不在解答这群年轻人的种种疑惑。他们表示,小生态往往蕴含大能量,希望通过领航班小生态的精准模式探索和经验凝练,构建起晋江企业家社群的新商业文明,撬动晋江城市人才大生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找到了这里,而是这里主动找到了我。”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内,来自甘肃的创客范伟这样说。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华侨大学任教,因为在科研项目中一直需要购买国外仪器,让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听说晋江对博士创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他就来“看了看”。这一“看”,便创立了福建第一家微纳驱动企业,他也成功入选晋江市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获得3年100万元的投资,附加免租金的场地。
在创意创业创新园,700多位创客与范伟一同在这种“被找到”的感觉中,将手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向前的动力。
晋江现有各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97%以上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集聚着一大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成为晋江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利用其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繁荣高涨的人气,塑造一个宜居、时尚的“文化晋江”,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是新时期晋江正在着力解答的问题。
自2011年以“城市·文化·人才”为主题的首期企业文化沙龙,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闽南古大厝开场以来,这个平台上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既是产业对接平台、政企互动平台、政策宣传平台,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除了主题演讲人,参与者都可围绕沙龙主题讲感受、谈看法,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交流。来自不同企业的高管提出了在晋江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也为晋江发展提出诸多宝贵意见。
“只有整体优化城市环境、创业环境、人文环境,晋江才能留住人才,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创业。”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