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地震呈现了多发、高震级、强破坏的严峻形势,特别近些年我国接连发生地震灾害,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救援中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出消防部队在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的能力成为当前各级消防部队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消防部队 地震救援 战斗力生成
从地球形成和生命起源,地震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生产、生活。1968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将地球分为了6大板块。由于受“附陆效应”的影响,地球未来的地震火山模式最终会形成四纵三横的板块线路分布格局,根据吴式地震未来龟裂预测图,目前甚至万年后地震趋势仍是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为最强烈区域,它们的附陆效应使得地球的旋转力量让板块过于集中于北半球上。由于旋转产生的牵引和扭动,使地球震荡更加强烈和频繁。因此亚洲和南北美洲将长期处于一种地震高发事态。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者地带,属地震多发区。从构成来看,我国大陆板块由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构成并形成一个作用交集,由于塔里木板块被青藏高原阻隔,与华北和华南板块挤压间接传递,这种力学作用使中国地震区域间隙释放力量多转向内陆地区,并在这三个板块间隙之间形成长期的作用机制而处在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往往更加具有破坏性。因此,未来的四川、云南、广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和中国沿海局部省市将成为地震易发地区。因此,做好地震灾害事故防范和救援准备工作迫在眉睫。
一 、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新《消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消防部队主要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消防部队建设成为参与地震救援的专业力量。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工作即是法律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体现,消防部队所具备分布普遍性、救援专业性、军事纪律性和丰富的救援实战经验特点让其成为了我国地震救援力量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消防部队具有丰富的灾害事故救援经验。2008年汶川“5.12”地震,消防部队作为专业救援力量投入800辆消防车13434名官兵参与救援,共从坍塌建筑废墟中搜救深埋人员8100人,其中生还1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730人,医疗救助13109人,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队伍。2014年云南省连续发生云南鲁甸“8.03”、云南永善“8.17”和云南景谷“10.07”等5.0级地震,特别是在昭通鲁甸“8.03”地震救援过程中,消防部队调集昭通、特勤、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文山、红河等9个支队的12支轻重型救援队、1支搜救犬队和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总队基层指挥员培训队,共计156车、1030名官兵、17只搜救犬,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共对鲁甸、巧家和会泽县3个战区6个乡镇的53个村、6956户进行了搜救,成功救出生还者36人,搜寻遇难者遗体103具,疏散转移群众6360人,以占救援力量8.4%的警力,搜救出四分之一的生还者,生还率为26%,成为救援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专业救援队伍。新《消防法》修订实施后,消防部队救援职能的拓宽促使抢险救援任务的比率较之火灾扑救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如2013年云南全省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次数高达10641起,占出警总数的60%,2014年1至10月,参加抢险救援9826起,占出警总数的67%。救援内容更趋丰富,救援技能也日益精湛。消防部队较其他救援力量在救援技术和人员素质上占有绝对优势,军事化管理下高效、快捷,使得其在政府综合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骨干作用显著,主体地位突出,让消防部队成为了我国各类灾害事故救援的主力军。
_page_break_tag_(二)消防部队配备了各类专业的救援器材装备。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借势狠抓省、州(市)、县(市、区)政府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大队三级力量体系建设,深入打造消防铁军,大力实施科技强警和装备建警战略,配备和引进大量科技含量高、适用性能强的特种救援器材装备,如:防化洗消车、多功能抢险救援车、地震救援模块车、核生化监测车、雷达生命探测仪、轻(重)型组合式破拆工具组等高、精、尖装备,各省、州(市)建立搜救犬分队,培养和培训了大批的搜救犬训导员和搜救犬,形成种类多、功能全的救援器材装备体系,形成了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的装备优势。
(三)消防部队具有机动性能强、战斗作风优良等特点。消防部队是一支昼夜执勤、24小时全天候应急待命的现役救援队伍,能够保证人员、装备随时在岗在位。接警后,能保证1分钟之内人到位、车出库,各类灾害事故接警20分钟后整建制全员、全装出动,迅速地赶赴灾害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在救援中始终贯穿“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落实“五个第一时间”,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和特别能忍耐的优良作风,官兵长期经受灭火战斗、抢险救援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频繁参与灾害事故处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救援方法,掌握了较强的救援专业理论知识,养成了顽强的作风,炼就了官兵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意志。
二、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消防部队地震救援力量量少质弱,参与地震救援过程中未能形成优势兵力。一是较国际专业救援力量,消防官兵地震救援专业水平偏低。消防部队官兵招收渠道受限,文化程度普遍为高中、初中毕业入伍,大学、中专、技校学生较少,未经过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相关行业专业技能培训,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消防官兵的文化基础差,知识单一,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偏低。消防部队承担火灾扑救和各位灾害事故救援,在火灾扑救和疏散救生方面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并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在参与地震救援方面起步较晚,且未经过地震灾害救援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建筑结构、危化品、医疗救护等救援技能和专业知识欠缺。作为公安部下属的一支现役编制力量,兵员流动较快,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大量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丰富救援经验的士官骨干力量每年退伍转业离队,未能较好的保留救援骨干力量,救援专业力量体系建设缺乏长期性和延续性。二是较国际专业救援力量,消防地震搜救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消防部队轻、重型救援队较国际标准救援队,在行动和支援模块上差异不大,但在技术支持模块上,缺少有害物质分析、建筑结构、机械工程、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家或高级技工、技师、专业技术人员,救援现场安全性评估、器材装备操作及维修、救援车辆的维修保养、伤员救护、厨师等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力量方面明显薄弱。三是面对较高等级地震灾害事故救援,消防部队救援警力明显不足。由于受编制限制,目前各基层消防部队普遍存在着警力不足现象。遇到一般规模的灾害事故,尚可调整警力投入,而遇到高震级、强烈度地震灾害事故,地震救援兵力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在保证日常战备执勤力量的基础上,难以在第一时间集中足够的救援力量投入一线救援。汶川、玉树、鲁甸地震消防投入兵力为13434人、2061人、1030人,但在救援现场,兵力分散到各个救援点后,救援点力量薄弱,往往出现总队长(师级)只能指挥1个支队(整编团1080人)的兵力,支队长仅能指挥1个中队(整编连120人)的兵力,在救援现场难以形成优势兵力,难以成为救援战役的决定性战斗力量。
_page_break_tag_(二)消防部队作战编成和兵力投送不合理,参与地震救援过程中未能抓住第一战机。消防部队作战机动性主要体现在本地辖区之内,一旦跨区域作战,由于配备了大、中型消防车和重型救援装备,救援力量集结慢、开进速度慢,以云南鲁甸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8小时时间段内,仅有震中昭通消防支队救援力量达到现场开展救援,协作区邻近支队相继在12小时至24小时内到达远,跨区域增援力量基本在36小时左右到达救援目的地,远距离投送兵力和运送装备等就成为了消防部队参加地震救援的短板。较解放军部队,消防部队立体投送体系思维欠缺,各级指挥员还停留在全车、全员、全装整建制出动、整建制达到、整建制投送兵力参与救援的层面,造成在救援过程中兵力投送时间长、容量小、准确度差,严重延缓了救援时间、救援速度和救援效率。此外,行进过程中消防救援官兵过于倚重救援消防车辆、重型救援装备,地震往往造成路段坍塌或交通阻断,依靠车辆进行兵员投送和物资供应链将全面瘫痪,以至于官兵离开消防车和重型救援装备就不知所措,未能发挥好我军革命战争时期走群众路线、发动人民战争、徒步行军作战等优良传统,甚至出现救援车辆抛锚、救援装备遗弃、行军路线错误等失误,丧失最佳救援战机。
(三)消防救援装备配备不合理,参与地震救援过程中未能发挥装备优势。地震灾害事故破坏性强、救援难度大,对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科学有效的地震救援装备配备标准,各地消防部队结合地震救援需要和当前消防执勤中队所配备的特种救援器材制定了《州(市)地震轻(重)型搜救队器材配备标准》,但装备建设过程中未结合地震救援特点有针对性的配备便于携带、便于救援、便于使用的高、精、尖装备,在救援中存在装备使用效率不高、装备作战效能不大、不适用地震救援需要等问题。如在汶川、鲁甸等地震中,组合式破拆工具组、重型支撑套具等大型、重型救援装备无法携带进入救援一线,配备服役的雷达生命探测仪过于笨重不便操作,野外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而导致实战中不敢用、不能用、不会用等情况,手动破拆工具组、液压破拆工具组配备了试样较旧、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产品,不但搬运困难,使用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作业点,实战中使用效果不佳。而实用、好用的工兵铲、气动切割刀、冲击钻等救援装备又没有配备,以至于消防部队救援过程配备的大量高、精、尖装备无法发挥作用,救援过程中只能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从老百姓征集一些锄头、十字镐、铁铲等农用生产工具开展救援,未能发挥装备优势,充分体现消防部队救援的专业性。
(四)消防战勤保障机制不健全、自我保障能力不足,参与地震救援持续战斗能力不强。自2009年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推进会之后,消防战勤保障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各级消防部队成立了战勤保障大队,配备了餐饮车、沐浴车、宿营车、装备抢修车、水质净化车等大量保障车辆装备。但是,州(市)级战勤保障大队有编无人、有编无人。后勤部门未建立完善的战勤保障机制,没有针对地震灾害事故救援特点制定战勤保障预案件,制定简单预案没有定期开展战勤保障实战演练,在实战救援过程中战保车辆大量占用一线救援力量临时担任战保车辆驾驶员,形成救援过程中的非战斗减员,战勤保障物资储备不足、临战供应渠道单一,特别是携行物资配备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救援力量的出动速度。达到救援现场后,配备的大型保障车辆无法进入救援一线,基本上形成车能开到哪里战勤保障就只能到哪里,未组建厨师、炊事员队伍,未配备行军锅、行军灶等战时炊事用具,未能发挥我军优良传统,充分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就地取材组建伙食团将后勤保障推进至救援一线,以至于一线救援人员只能靠携行物资自行保障,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48小时后的持续作战能力。
三、国内、外专业地震救援能力建设的经验 按照国际地震救援惯例,参与救援的中坚力量80%以上是消防员,在我国,国家地震救援队是一支专门研究和从事地震救援的专业队伍,参加了很多国内外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队伍建设和救援技术上较为成熟。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消防队伍参与地震救援的经验最为丰富,在体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较其他国家完善。
_page_break_tag_(一)国家地震救援队队伍建设情况。国家地震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地震局、解放军某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有关人员组成。下设3个支队,每个支队均可独立完成救援任务,由指挥部、搜索、救助、技术支持和急救医疗五个部分组成。它具备管理、保障、搜索、营救、医疗救护和灾害评估等8大能力,配有8大类300多种6000多套(件)救援装备。在国内很多救援中,国家地震救援队均采用部队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定点投送。与之对比,消防部队在2008年以来着力加强了地震救援能力建设,在省(市、区)建立了近100-200人地震救援总队、州(市)建立近50人的地震救援轻、重型搜救队,并计划在县(市、区)建立10人左右的地震救援分队,全面加强地震救援专业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特别在地震救援模块车、战勤保障车等车辆装备建设和搜救犬分队建设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迅速成为地震救援的主力军和专业队,弥补了国家地震救援方面存在制度缺陷。
(二)日本地震救援队伍建设情况。日本消防队伍分为常规救助队、水上救助队、山岳救助队、航空救助队、国际救助队。其中主要和最为典型的是常规救助队,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它遍布日本所有城镇,按照城市规模组建等级不同的救助队,配备地震专用救助车,并配有图像探测机、红外线探测仪、声音探测机、夜视仪、生命探测仪等各种高科技救助器材。救助队队员全部经过专门训练和高级训练,并经过了严格的资质考核。2004年,日本还专门针对地震等大规模灾害特殊灾害事故组建紧急消防援助队。器材配备标准高于特别高级救助队,队员实行注册制。我国消防队伍建设与之比较,一是缺乏功能型划分,一个消防站负责一个区域所有灾害,队员技能杂而不精,是客观所致的地震救援中战斗力不强的内因;二是器材装备配备效能低,日本普通救助队相当于我国乡镇应急救援分队,但器材配备在数量上相当于我国普通消防站,结构上优于普通消防站。这是制约我国消防员在地震救援中战斗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四、关于加强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消防部队地震救援专业力量体系建设。2009年,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会议以后,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模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各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地震灾害事故救援队伍”,因此要加强消防部队地震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将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做强、做精、做专,建立国家、省县(市、区)、州(市)、县(市、区)、乡(镇)五级地震救援专业力量体系强化地震救援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国家级地震救援队。主要承担国内特大破坏性地震现场的搜救工作,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地震救援行动,为省级专业地震救援队提供技术支撑和搜救技术培训,消防部队应该选派救援力量参加并承担救援任务;二是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省级地震救援总队。承担辖区内破坏性及以上地震现场搜救工作,受省级政府指挥参加省内其他城市的地震救援行动,负责地州级地震救援队业务培训指导,并调动指挥所属力量参与跨区域地震救援调。三是建立地州(市)级地震救援轻、重型搜救队。承担辖区内破坏性及以上地震的现场搜救,受省地震救援总队和州级政府指挥参加省内其他城市的地震救援行动,负责辖区内县级地震救援队的业务培训指导。四是建立县(市、区)级地震救援分队。承担辖区内所有地震现场的搜救工作,受州级地震救援队和县级政府指挥参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地震救援行动。五是建立乡(镇)地震救援志愿分队。主要承担辖区地震现场救援向导、后勤保障、装备运输等辅助性工作,作为专业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受县级地震救援分队和乡镇级政府指挥参与县内其他乡镇的地震救援辅助工作。
(二)制定消防部队地震救援合理战斗编成,并强化专业化、实战化训练。地震救援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人员生命,到达现场的时间关系着抢救生命的多少。据统计,一般在地震后半小时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二天救活率为53%,第三天救活率为36.7%。由此可见,时间就是生命,挺进震中全面掌握灾情和展开救援的速度决定了生命救援的效率,是救援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要提高队伍集结速度、开进速度、展开速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战斗编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严格按照“一分四定”的方式制定地震救援战斗编成,即力量分队、人员定岗、车辆定编、装备定位,以县级地震救援分队为基本作战单元,制定“1车10人”的基本作战编成,将人员定岗定责,将器材装车定位,遇紧急情况立即着装登车开赴救援一线。以3个或4个救援分队编成为1支州(市)级地震救援轻、重型搜救队,制定3 1 1或4 1 1基本战斗编成模式,即3或4个救援分队 1个救援指挥部 1个后送分队;救援器材装备可分为携行和运行两种模式,携行装备如携行包、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直接装运兵运装车携行,运行装备整装抢险救援车和地震救援模块车运行。同时,从编制上强化技术支撑,加大地震救援技术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建筑结构和地震等专家授课培训,选送优秀人才到专业机构培训考证,培养和储备部队内部专业人才,提高技术支撑岗位专业能力,着力提高救援队伍构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加快地震救援训练向模拟化、专业化、实战化转变,通过“练为战”发现部队的问题与不足,检验部队的真实战斗力,促进队伍的地震救援专业水平的提升。
_page_break_tag_(三)科学配置救援力量,科学投送兵力,就近、就快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抢救生命的目的。在实际救援行动中,地震救援队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营救行动的后期发挥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搜救经验的优势,对常规搜救方法无能为力的被埋压人员实施特殊的搜救行动。如2003年新疆伽师地震,中国地震救援队到场后被埋压人员已救出,救援队只起到善后作用;1999你那台湾南投7.6级地震,先后21国家和组织38支国际搜救队加入搜救行动,只成功救活6人。所以,参与地震救援的关键就是以救援兵力投送的速度把握救援的战机,更重要的是抓住被救助生命的脉搏,第一时间成功实施被困人员的高效搜救。笔者认为,可根据地震灾害事故发生的特点采用“2 3”模式科学调动和投送兵力,以州(市)级地震轻、重型搜救队为例,接警力量调度可分为两个阶段出动。第一阶段应力求快速奔袭能力,出动通信指挥车、运兵运装车(携行装备)、抢险救援车以及地震救援模块车(运行装备),主要运送救援力量,出动时间可控制在震后10至20分钟以内;第二阶段应力求保障运输能力,出动餐饮车、宿营车、沐浴车、装备抢修车、水质净化车,主要运送战勤保障人员和物资,出动时间可延长至震后5至10小时以内。兵力投送可分三个梯次进行进行。第一梯次为突击救援分队。在开进至震中附近因交通阻断无法通行情况下,可从救援分队抽出三分之一兵力,携带生命探测仪、搜救犬、轻便破拆工具组等轻便救援装备和压缩干粮、水、雨衣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轻装快速进入震中展开轻度被困人员搜救,并对重度被困人员进行定位标记,抢占救援先机和搜救生命战机,要求持续救援能力达到12小时;第二梯次为主战救援分队。在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下,救援分队剩余三分之二兵力携带个人携行包和携行装备进入震中对重度被困人员进行搜救,并对遇难被困人员进行定位标记,要求持续救援能力达到72小时;第三梯次为后送保障分队。在地震发生72小时之内将战勤保障推进至救援一线,要求在保障车辆无法通行情况下具备就地取材组建伙食团能力,保障救援分队一日三餐热食和后送装备运输保障,确保救援分队72小时以后1至2周的持续救援能力。
(四)建立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战勤保障机制,提高消防部队参与地震救援的自我保障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勤保障能力是决定地震救援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队伍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能力,首先必须加强战勤保障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消防战勤保障单位“有队无编、有车没人”瓶颈性问题,建立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战勤保障机制。笔者认为,可采取平战结合的方法建立“5 5 5”模式地震救援后送分队或战勤保障分队,即通过培训储备现役士官骨干、招聘特殊岗位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募社会各界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志愿者等方式,储备5名以上技术娴熟的驾驶员组成战保车队,救援过程负责战勤保障车辆驾驶和物资装备运输;储备5名以上的厨师、配菜师、营养师、炊事员组成炊事班,配备餐饮车、行军锅、行军灶等现代和传统炊事用具,具备地震救援过程中整装推进至救援一线就地取材组建伙食团队、遂行保障100人至200人一日三餐热食的能力;储备5人以上的高级装备技术、高级汽修技工、执业医师、执业心理咨询师、建筑结构专家、分析化学工程专家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救援专家组,作为地震救援前方指挥的智囊荐言献策,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支持。(文山消防支队参谋长 徐洪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