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建设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
摘要: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云南消防部队来讲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通过对消防战勤保障大队进行定位、设计应急管理后勤体系的保障功能,综合消防战勤保障大队与城市应急管理后勤体系的功能与特点,提出了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不足 意义 构想
1、引言
随着云南省各州市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期,各类灾害事故呈上升趋势,对城市应急救援的主力——消防部队提出了更高要求。灭火救援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后勤保障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后勤保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指战员的作战心理,影响着灭火救援战略战术的运用,决定着整个战斗的成败。没有武器的兵上战场是打不赢仗的,这也就意味着地级州市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因为前方灭火救援现场需要后方支援才能够天衣无缝,所以如果要完全发挥云南省消防部队的实力,那么完善的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云南省目前的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处在初期摸索建设阶段,国内的主要做法也是借鉴发达国家消防队伍作战保障和解放军联勤体制,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足。
1.1 缺乏科学统筹
当前,消防站装备物资储备多数参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执行,没有结合本城市具体灾害和风险水平优化。一些处置特种灾害的物资和器材品种不全、数量不足,一旦爆发灾害而临时调集特种设备和器材,不仅耗时长,保障难度大,影响救援工作的全面展开;而一些在实际中使用率较低的装备物资,各消防站重复储备,使资源闲置;城市内各消防站之间物资增援、调集制度缺乏,一旦发生重大险情,难以短时间内在各消防站中调集足够的装备物资。
1.2 建设标准未成体系
大连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现场会后,各省市公安消防部队在战勤保障建设上做出了积极探讨,出台《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目前战勤保障大队在人员编制、装备配备、训练执勤、社会联勤等方面全国还没有统一的详细标准。
2、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意义
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将提高云南省州市消防部队战勤保障水平,也是国家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试验场。
2.1 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需要
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重点为本州市消防部队提供快速、灵活的保障,促进战斗力提高。各消防中队能获得更专业的保障,减轻了工作任务,中队干部能将更多精力关注于执勤备战和部队管理;对全州市范围内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和适当补充,加强了物资和器材的储备、管理、投送,提高了后勤应急保障能力。
2.2 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
根据《意见》和有关学者的设计,全国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是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构成。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是独立实现保障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中坚地位。既重点担负本市州范围内战勤保障任务,也是省级、国家级战勤保障体系的构成部分。
2.3 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实验场
《意见》中指出,地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是建设重点,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省级、国家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消防战勤保障网络。在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作中,所获得经验将直接影响省级、国家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地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的构想既有军事后勤的特点,又有社会化的属性。地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要以消防战勤保障大队为重点,推动城市应急管理后勤体系建设,将两者有机融合。
3、云南省州市级战勤消防体系的具体构想
3.1 组建和完善战勤保障大队
战勤保障大队是消防部队战勤保障机构基本单位, 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物资、生活和社会联勤保障。战勤保障大队在以支队建制保障的基础上, 积极实施跨区域增援保障。战勤保障大队可根据不同的功能下属多个作战分队: 破拆清障分队、 器材供应分队、 物资保障分队、卫勤保障分队、 装备抢修分队等。从而实现其多项作战功能: 一是破拆清障; 二是器材补充; 三是移动供气;四是通信保障; 五是药剂供给; 六是油料供应; 七是生活保障; 八是医疗救护; 九是紧急增兵; 十是装备抢修。战勤保障大队的管理应立足实战, 从管理系统、备勤、训练、服务和反应等几个方面, 平战结合, 实现战勤保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 充分发挥战勤保障作用。战勤保障大队的人员以现役为主, 以合同制人员为补充的建队模式。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地方招聘合同制人员的方式, 定岗、定责、定人, 并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实行电子勤务管理 , 对每一个分队人员、物资、训练、维护、出勤等进行电子跟踪管理, 进行电子记录备案, 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监控物资储备动态, 确保消耗的物资及时得到补充, 使备勤物资处于充足状态。上级监督部门可直接通过系统调阅、检查、监督日常工作和管理, 加强管理的规范化。
3.2 构建多层次战勤保障中心
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 危化品爆炸泄漏, 建筑坍塌, 自然灾害等特殊灾害事故,从目前云南省各州市的消防救援力量来看, 仅仅依靠一个地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专业处置力量快速集中优势兵力实施跨区域增援才能有效控制。以支队现有的战勤保障大队为基础,组建隶属于省消防总队的省级战勤保障中心。一是, 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及灾害事故的特点, 以重点城市为依托, 打破区域限制, 有针对性地划出作战片区, 并针对本片区的特点, 采取相对分散与有限集中, 城市片区储存与移动供给相结合的方法, 保障物资供给, 确保战备物资储备的区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防止重复投资。各片区除储备常规器材外, 还针对片区实际,实行物资重点储备, 尤其是重点加强消防战勤保障车辆装备、通信设施以及灭火药剂、油料、食品等救援物资的储备, 做到数量充足, 品种齐全, 质量可靠。二是, 尽快制定和完善《区域性战勤保障预案》 , 加强本省各支队之间、各战勤保障中心之间和支队与战勤保障中心之间的综合性跨区域联合作战演习, 以切实提高部队的反应能力, 确保“拉得出, 打得赢”。 三是, 省级区域性战勤保障中心选址尽可能靠近绕城公路入口以及城际高速公路入口, 既有利于保护属地城市, 又有利于跨区域增援作战。各区域性战勤保障中心之间迅速形成“集中调度, 彼此呼应, 灵活机动, 相互增援, 协同保障”的有力局面, 以达到灭火救援保障能力 2 小时覆盖全省的目的。
3.3 实施社会联勤保障
云南省消防部队在充分发挥内部资源的同时, 积极挖掘社会资源, 达到内部保障与社会联勤保障的有机结合。在云南“9.7”彝良地震的救援工作中, 省各级消防部队自带器材装备和生活用品有限。每名参战官兵一天一瓶矿泉水, 一包方便面, 有的甚至两天没有吃一点东西, 体力难以为继。再加上地震所造成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泥石流、建筑坍塌等, 严重影响消防部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当地部队为这些参战官兵提供包括车辆、救援装备, 以及生活用品的保障任务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 协调铁路、航运、交通、水电、卫生、防疫、通信、气象、地震、环保、驻军、公安等部门, 加强社会联勤保障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救援过程中, 消防部队主要以救人为主, 清障破拆、生活保障、医疗等后勤保障, 可由社会联勤单位承担, 发挥各自优势, 提高救援效率。
4、战勤保障训练与预案建设
4.1 专业化训练
按照“专业化、实战化、协同化”的要求, 加强战勤保障队伍训练。战勤保障大队根据本地区易发大型灾害事故的类型、特点和灭火救援任务的需要, 划分自然灾害、重特大火灾及泄漏事故、建筑坍塌、跨地区增援等任务模块, 明确保障流程, 编制具体操法, 对各作战分队统一组织合成训练和实战演练。同时对于战勤人员, 开展定人定岗的专业训练和交叉训练。
并采取模拟实战训练和岗位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使分队人员达到各有所专, 一人多用, 使较少的人员能担负起运、供、修、救等多项任务, 进一步提高战勤保障大队一岗多能, 一队多能的综合保障能力。建立战勤保障指挥组, 与现场指挥部实施联动, 根据现场情况调集供应保障物资, 实现统一指挥, 快速反应, 保障不间断的目标。
4.2 加强预案演练工作
从增强预见性、操作性、实用性入手,不断完善战勤保障预案。云南消防部队还应提请政府建立应急联动联席会议, 出台《突发事件社会联动预案》 , 定期召开灭火救援联动力量联席会议, 及时修订完善联动预案, 认真组织相关力量,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 联动性强, 形式多样的消防战勤保障实战演练, 通过演练检验预案, 锻炼队伍, 磨合机制, 教育群众, 进一步完善战勤保障连勤体系, 切实提高联勤保障能力。
5、战勤保障评估体系的构建
云南省州市级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投入大量的科技、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云南省州市级战勤保障体系进行“分功能、分时段、分方面”进行评估。全程监督和促进战勤保障体系的科学健康发展。战勤保障评估可以按类型从“区域战勤支援保障”、 “社会联动保障”、 “部队伴随保障”3 个方面; 按功能从通信保障、破拆清障、器材供应、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装备抢修、区域机动、经费保障等功能, 以及不同建设时段 , 分阶段, 进行评估。同时划分不同等级, 多个要素, 进行实时评估, 阶段评估。加强战勤保障建设, 提高消防战斗能力。
6、结语
6.1 随着云南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灾害事故也呈现多发事态,沿用的消防后勤保障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严重制约了消防部队战斗力发挥,所以应对后勤保障改革应提出刚性要求,以服务云南省消防部队的新职能为中心的新后勤保障体系——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6.2 作为整个云南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以消防战勤保障大队为主体,吸收城市应急管理后勤体系功能的建设方案,在响应迅速、保障力强、维护简便、节约资源等指标上较好地做到了平衡。
6.3 云南省州市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需要相关的优化工作,如预案建设与保障演练,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的共享,完善消耗物资、经费审核补充机制等,将激发更大的保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