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灭火救援信息支撑应用的几点思考
摘要:根据习近平主席“使全军各项建设和工作向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聚焦”的要求,温州消防抢抓机遇,扎实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笔者根据信息化建设成果,结合自身灭火救援工作经验,深挖信息化建设在灭火救援实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在灭火救援信息支撑方面的转化。
关键字:信息化 灭火救援 基础数据 大数据
近年来,消防部队根据习近平主席“使全军各项建设和工作向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聚焦”的要求,紧紧围绕“科技强消”战略,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在灭火救援实战中的应用,目前已经在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以及119接处警处置及调度指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灭火救援工作中的应用成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基础数据可靠性偏低。根据统计,目前在用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20多个,需要统计的数据多达100余项,如此多的基础数据采集需求,与现有采录人员和装备配比不足矛盾突出,加上没有相应的信息录入奖惩保障机制,导致采录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对录入数据把关不严,数据的可靠性偏低。比如消火栓、重点单位的位置标注等,由于采用手工记录,归队填写的方式,准确性偏低;重点单位基本信息因为采集录入人员工作疏忽导致数据不准确,与实际存在偏差;因为系统问题,警务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录入后无法删除,导致数据与实际不符的;也有因为各类系统间数据互通共享存在问题导致数据有偏差的,警务、政工等业务系统人员调整时,身份授权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能同步更新。
(二)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偏弱。当前基础信息数据主要以部队内部各级录入的为主,而通过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等方式,拓展基层基础数据的几乎没有,导致各类数据面偏窄、数据量偏小,尤其是不可靠数据的存在,使得大数据分析研判的可能性、可靠性降低。另外,现有通过共享采集的数据,也都是通过拷贝的方式纳入到消防业务系统中,比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虽然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从各地公安局获取,但基础数据也是通过测绘部门拷贝的方式提供的,更新频率较低,很多新的建筑、道路、水源都无法在地图上体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据,由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填写,再导入到消防业务系统中,实时性不强、数据准确性偏低。
_page_break_tag_(三)信息研判可用性偏低。当前的消防信息研判工作主要是针对单个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层面的研判分析,分析还不够深、应用还不够广。比如全国火灾统计管理系统,只能根据各中队录入的本系统内部接警数据形成警情分析研判结果,而无法通过119大集中接处警系统直接共享接处警数据,形成更加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可靠性高的研判分析成果。从研判分析的种类来讲,主要集中在分类、汇总等简单的层面,相对单一,没有形成可共享各类基础数据、综合多方面因素、实现可定制化的研判分析平台。
(四)信息保障手段不够多样。随着装备信息化的发展,在原本单一的对讲机通信保障基础上,目前又增加了车载GPS终端、车载3G终端、单兵3G终端、通信指挥车、卫星保障车等多种保障手段,但从数据采集录入和信息交互的环节来看,信息保障手段还相对单一。比如数据录入工作,还是依赖于人工现场登记,归队后手工录入;现场辅助指挥还是以指挥中心查询后,通过对讲机通知的方式进行,等等。这些已经形成了信息通信保障的瓶颈性问题,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发挥,亟待通过科技手段,提供多样的信息保障方式,解决在信息应用层面的保障问题。
(五)信息化条件下的灭火救援战斗适应性不够。在目前已基本形成的灭火救援信息化保障体系下,一些官兵,还没有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灭火救援战斗的准备,不能很好地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导致信息化应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比如部分官兵没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主动与119指挥中心形成互动,了解更多的灾害现场信息;119接警员在整个接警过程中忙于应付接警和信息汇报工作,主动向出动中队反馈信息的情况较少;部分官兵应用车载GPS终端能力不强,不能实时反馈现场状态;值班班长对灭火救援现场中队信息保障意识弱化,应用信息化系统能力有待增强等。
二、具体解决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录入。一是规范标准建设。数据录入要以业务部门为主导,规范数据录入要求,明确数据范围、录入方式、采录人、审批流程、采录周期和有效期,针对数据录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业务部门及时梳理汇总协调解决。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各业务部门要明确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人员,并建立培训和报备制度,确保录入人员相对稳定、专业,因工作调整需进行人员变更的,应先培训再上岗,确保数据采集录入质量。三是简化录入模式。通过设置一套通用的数据采集录入模式,简化各个系统的采集录入环节,便于数据采录人员的学习掌握。四是强化审核环节。明确由业务部门干部或分管领导负责录入数据的审核工作,并对数据录入的可靠性实施刚性责任捆绑。五是强化设备保障。要加快专业数据采集设备的配置工作,使数据采集录入工作能够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在提高数据录入精准度的同时减少工作负担。
(二)进一步破解资源互联共享瓶颈。一是要进一步简化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共享。通过对各业务系统数据平台的优化,实现系统间数据的共享和联动,避免数据的多头录入、重复录入。二是要建立网络边界安全交互平台。通过建设高传输率的网络边界安全交互平台,特别是与移动4G网络的边界安全交互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地理信息、重点单位信息等各类网络数据与公安网、调度网的实时交互。三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连网络资源。通过利用各地公安部门已经建成的网络边界安全交互平台,结合消防实际应用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等功能应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根据数据“共享、关联、融合”的原则,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气象、测绘、路政、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纳入到消防基础信息化工作中,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
_page_break_tag_(三)进一步拓宽信息研判应用范围。一是建立“因战施策”的灭火救援研判体系。通过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特点,以及调派车辆装备、扑救时限、现场水源、气象状况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形成详实完备的类型火灾扑救数据,为接警调度和现场指挥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二是建立“因需布防”的人员配备研判体系。结合部队人员信息、分布状态、兵龄结构、请销假情况、工作动态等数据,通过进一步提炼,形成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兵员的特点分析,结合地区消防隐患分布情况,对兵员布局、人员组合等形成合理的意见建议,为更加合理地组织灭火救援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因地制宜”的救灾防范研判体系。通过对重点单位、重大火灾隐患区域分布情况的分析,结合隐患特点和火灾事故发生特点、规律,在大数据支持下,形成科学的统计分析数据,结合道路水源分布情况,为制定区域性的灭火救援预案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建立“因地施筹”的力量装备部署研判体系。通过对站点、车辆、装备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道路、水源、区域建筑、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应急联动保障等信息,形成科学的城市消防力量部局和装备部署调整意见,并定期进行研判分析,确保力量装备分布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发挥装备效能,使灭火救援工作更科学高效。
(四)进一步推动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一是引导官兵抓落实。上网的数据不再检查纸质记录,只核查与实际工作的匹配情况;业务部门的数据统计工作以业务信息系统数据为主,引导官兵注重数据录入工作及录入数据的质量。二是优化数据采集。通过优化业务软件、改变数据采集方式、简化工作任务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特别是采用物联网技术、移动采集终端等方式,使数据录入过程完全结合到日常工作中,在不额外增加工作负担的情况下,提升数据录入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三是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保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人员职责、审批流程和奖惩措施等各方面内容,对信息数据录入工作要求、更新频次、审核把关、检查问效等实际操作层面要明确、细化操作步骤,特别是在奖惩措施方面,明确奖惩工作判别依据以及具体奖惩内容,要对官兵有所触动,着力激发数据录入、审核人员等信息保障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五)进一步发挥灭火救援信息化优势。一是完善接处警模式。将班长席设置信息保障专席,专门负责灭火救援相关信息的查询和保障工作,明确信息共享的方式,提升对现场的信息支撑能力。二是建立信息保障体系。明确什么样的灾害事故要有什么样信息保障程序和要求,使值班班长明确信息保障的主要内容、发布程序、保障措施,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保障操作习惯。三是进一步提升官兵信息化意识。通过提供充分的水源、道路、通信保障、被困人员、联动力量等信息,使中队官兵习惯于在信息化条件下展开灭火救援行动。四是进一步提升信息保障装备。通过配置可用于现场的移动指挥终端、便携式音视频采集终端、多媒体通信保障终端等设备,实现现场与指挥中心多渠道、多方位的实时互通。
充分运用信息化,提升灭火救援战斗水平是当前一个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相信通过提升官兵应用理念、改善信息通信保障装备,在应用与实践中会逐步的破解,使灭火救援组织指挥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灭火救援效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