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历史街区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与防火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历史古建筑特有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消防安全特性,立足古建筑整体人文价值和科学管理理念,结合丽水市刘祠堂背、酱园弄、高井弄和大港头镇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改造适应性对策,旨在为历史文化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有益的整治经验。
[关键词]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特性;适应性对策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古称处州,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代为州、路、府所在地,自建城以来,古城格局、历史街区始终保持相对完整,街区传统格局和肌理延续至今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历史建筑遗存类型丰富、时代序列完整,在丽水现代史上具有较深远的影响。按照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传统的城市肌理和街巷结构、街巷空间尺度和立面形式的完整性都应该得以保留,然而传统的防火规范和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着种种矛盾。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是文物安全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由于历史街区的空间属性,它又具有城市街区消防问题的属性,加上受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使得历史街区建筑物丧失其原有的时代定位,从人、事、地、物的角度由现代人来规划设计其防火措施,在达到的目的与目标上均已不同。如此一来,要从传承过去、保障现代、发展未来中找到平衡,真正做到全面性防火安全保护,就必须要具有现实和前瞻性的思维和意识,尤其是在整体效益上,要对有关经济效益性、社会安全性以及文明价值性予以有机统一。
1 丽水历史街区建筑群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丽水市刘祠堂背、酱园弄、高井弄这三条历史街区都有红色文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72处,因历史街区的遗产性质,使其消防安全状况与一般的旧城区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而距市区23千米的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有着悠久的人文古迹,镇区保持着江南古镇自然古朴的风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镇以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围绕“三基地一中心”(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和旅游度假中心)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游览,已成为丽水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在推进社会化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全镇消防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总体上仍达不到发展的需要,火灾形势整体上仍不容乐观。
1.1 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历史街区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按照现行的规范,大部分古建筑耐火等级为三、四级,火灾危险性极大,耐火等级低。建筑中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成了“全干材”,可燃物多,可燃有机物质的含量超过99 %;燃点低,一般为240~270℃,自燃点一般为400~600℃;燃烧值高,多数为14.6MJ/㎏;温度高,全面燃烧温度可达800~1000℃;燃烧速度快,普通木材的重量燃烧速度为50㎏/㎡•h[1]。起火后,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而屋顶覆盖严实紧密。因此,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达到“轰燃”。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
1.2 防火间距不足,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历史街区多数是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单座建筑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毗连的泥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其中,高井弄地段优越,处于丽水老城区中心地域,巷弄长452米,宽2.5-3.5米,弄街两旁有多间店面,以小商品、小吃、美容理发店居多,电线、网线等纵横交错,暗藏的隐患尤其让人担忧。刘祠堂背所在小弄是一条铺着石板的狭小的古街道,东起大众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全长不到200米,却随处可见消防隐患。
1.3 消防设施匮乏,火灾扑救难度大
历史街区建筑在消防设计上或多或少存在先天不足,导致这些建筑普遍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消防水源、消防设施也不完备,再加上建筑周围的道路大多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1.4 历史街区建筑的管理和使用体制不顺,问题复杂 历史街区建筑的使用部门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历史街区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火源管理不严,电线乱拉乱接,线路开关随意乱设,火灾危险因素大量增多。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也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换言之,从防火安全的先天及后天条件上看,历史街区建筑的整体消防安全可靠度均已大幅降低。
_page_break_tag_2 历史街区建筑防火工作的新理念
在历史街区由于古建筑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价值特性,与现代建筑物相比,在防火安全保护工作上具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例如,古建筑是罕见的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发生火灾后,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提高对古建筑消防设计、规划、保护工作的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如何应用和体现在古代建筑的防火安全保障上,却又不破坏其原貌,笔者认为必须从古建筑物的深度内涵上寻求突破,找出症结,解决问题。因此,要达成整体防火安全的效益,必须在理念上有新的认识,才能有新的作为,提升整体安全性。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对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方法以和经验,顺应未来的防火保护发展潮流和趋势,笔者归纳提出以下理念,以供参考:
2.1主观与现实的矛盾性及历史必然性
历史建筑在客观存在的特性及意义上,有理想的一面,也有现实的一面。在主观愿望上我们期望“万无一失”,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技术、材料等仍达不到实际需求。但在人类永无止境的文明及科技发展上,应该肯定理想和现实终将达到必然的统一。
2.2科学的发展思路及世代传承的客观性
古人留下的建筑代代相传,在我们这一代也应传下去,同时应给子孙后代留出更加安全的空间,但不一定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应为后人运用更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打好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提高对历史街区建筑消防安全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三度时空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思维去研究、分析和实施古建筑的整体保护。
2.3根据历史街区建筑的特性考虑延长其寿命
古建筑也是有生命力和寿命特性的,在整体价值体现上应该是以“古”、“老”来定义。由此,在具体防火安全上应先做好“延年益寿”,再争取做到“返老还童”,最后在实现“长生不老”上下工夫。
2.4同步保护与积极开展不同专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对历史街区建筑防火保护应该以“能做的先做,能行的先行”予以积极推动,同时必须实行全方位、全方面的合作。特别是不同专业领域的结合,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整体安全的效益。例如在消防规划的编制上,应组织城建、消防、文物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进行反复的论证,确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 历史街区建筑消防安全对策分析
由以上可以看出,历史街区建筑火灾具有其自身特点。历史建筑消防安全不是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因此,必须从火灾防治的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从技术上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切实消除文物古建筑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莲都区委区政府和消防部门结合当地历史街区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政府、部门、单位管理职责作了明确,并对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应采取的消防技术措施、严禁行为、保护性修复标准、消防设施配备等作了相应规定,从硬件改造和软件建设着手开展整治工作。
3.1 提升耐火等级,合理划分防火分区
根据现行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要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四级耐火等级建筑为600 ㎡,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1.0倍。针对街区内四级耐火等级建筑较多,防火分区超面积现象,我们进一步划分防火分区,对于部分防火分区超面积的,在建筑物内增设简易喷淋,扩大防火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古建筑单独划分防火分区。各店铺之间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应尽可能的利用旧建筑的山墙、耳墙等作为防火分隔,并封堵或加装防火门修复防火墙上人为开设的窗洞,建筑防火间距不足的采用水幕等措施分隔。同时,明确改变原建筑使用功能的公共服务场所,厨房间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独立建造且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确有困难的,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2小时的不燃烧体吊顶形成防火隔间,厨房隔墙上门采用甲级防火门。
_page_break_tag_3.2 增加室外消火栓,解决消防水源不足
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旧址设在高井弄南弄口,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里面已经成为商铺和出租房,塑料棚随处可见,加上房屋年久失修,消防安全隐患十分严重,一旦出现火警,后果不堪设想,为解决这一街区室内外消防水源不足的状况,我们本着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原则,沿街增设室外消火栓及消防卷盘,并增加墙式消火栓、消防卷盘、消防水带水枪,使每一店铺同时有两支水枪充实水柱保护,在历史街区核心区外围150m范围内,也可以利用城市道路作为消防车道或新开辟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间距控制在160m,保证消防车在150m安全供水范围内保护历史街区,这样就基本不依赖内部交通[2]。
3.3 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满足早期报警的需要
根据初起火灾较容易扑灭的原理,在不影响原建筑结构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烟气控制和抑制及向消防人员自动报警的通信系统非常重要。在沿街的每个建筑内安装了火灾探测器,同时在净高超过0.8 m的具有可燃物的闷顶内加装感烟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的组合,实现街区的全覆盖,为早期发现和处置火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将街区的消防控制室与丽水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进行联网,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管理,使消防安全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3.4 落实各级责任,减少火灾隐患
明确统一的机构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定期对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组织检查、维护保养,对电气线路老化严重的区域,进行统一更换新线路,如整理现有的电力管线、现有通信线,将电力架改为地埋电缆,对室内线路包绝缘套管等,确保消防安全。与产权人、使用人或者承租人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消防安全管理范围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道。人员密集场所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3.5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为加强街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政府专门设立历史街区管理办公室消防安全管理处,作为街区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街区火灾隐患排查、监管、培训、早期灭火等工作。同时街区重新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火灾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街区商户用电、动用明火、物业装修和火灾处置等内容。并制定并完善了管委会干部职工、沿街商户法人代表和从业人员的全年消防安全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
3.6 组建专职消防队,加强消防监管力度
在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安全员,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保障消防安全工作经费投入,配齐灭火器、消防水枪、水带、简易破拆工具等装备,保障队伍战斗力。专职消防队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消防安全检查,并安排队员24小时全天候巡逻,一旦发生火灾,便可迅速赶到现场扑灭初起火灾,发挥了“距离近、出动快、灵活机动”的优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公安、专职、兼职和民间消防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街区建筑物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综合选取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技术手段,推广应用现代消防科研成果,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使文物保护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