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无所不能的超人 所有人都仰仗他们
天津消防网讯 入冬以后,各地火灾频发,尤其是元旦假期,哈尔滨道外区的一场火灾让新年蒙上了一层阴霾。“火烧连营”持续20多个小时,造成11层高的建筑坍塌,5名年轻的消防员牺牲、14人受伤。2月1日8时30分,燃烧了71小时的北京百荣商场火灾被彻底扑灭。此次火灾市消防局先后调派了62个中队、165部消防车、850名官兵到场扑救,所幸全程无人员伤亡。但是,消防员对社会生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让来自不同国家的每个社会成员都难以忘怀。
美国消防队员:无所不能的超人
消防员的英雄之说源自“9·11事件”。
当纽约世贸中心大厦惨遭袭击行将倒塌之前,数千名在大厦工作的人们秩序井然地通过楼梯自上而下步行撤出,而在楼梯的另一侧,是他们为消防员留出的救援通道。身着厚重消防服、肩背重达60磅消防设备的消防队员们逆逃生人流而上。
一位死里逃生的大厦工作人员事后回忆说:“我们往下走,他们往上上。我至今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但我更知道:他们此行可能有去无回。他们甚至比我们更清楚地知晓这一点,但他们仍然坚定不变地向高层攀爬。”纽约市消防队员在世贸北楼遭袭击后,立即赶赴火场救援。消防队在大厦一层大厅设立临时指挥中心。
由于无线电故障,很多冲入火场的队员无法准时接到撤离命令。当大厦倒塌时, 343名消防队员葬身火海、尸骨无存。
多年前,当被炸的世贸大厦遗址尚未重建还是“零地基”时,我曾来到这里瞻仰和悼念那些在“9·11事件”中不幸遇难的人们。遗址前摆放着的排排悼念花环中,有不少是致敬为救火而献身的英勇的消防队员们的。在遗址不远处,一块绘制在楼墙壁上的彩色铜质浮雕,向经过这里的每个人展示着纽约消防队员在“9·11事件”中救火的英姿;在距遗址一街之遥的消防站门口,张贴着该站在“9·11事件”中遇难的消防队员的名字和照片。过往的行人告诉我:在纽约参与“9·11 事件”救援的200个消防站中,每个有队员在救援中遇难的消防站,不论它是多么的不打眼,门前必有一块铭牌,上面铭刻着遇难消防队员的名字和生平。在同样参与救援、安置伤员的世贸大厦对面的小教堂里,消防队员的遗物随处可见:大到消防靴、消防帽、消防手套、小到他们平日随身携带的一本书。我和步入这里的人们都不由得放慢脚步。这座小教堂因“9·11事件”和消防队员一样成为悲情英雄角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巧合的是,2011年—— 即“9·11事件”10周年之际,极富纪念意义的纽约遇难消防队员生前使用过的消防装备,在我所住社区图书馆和消防站之间的草坪上安了家。
在美国,消防队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9·11事件”后,《火线救援》、《欲火群英》等描写消防员故事的美剧层出不穷。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生活不乏简单枯燥,甚至单一到24小时严阵以待。美国多数社区既有图书馆又有消防站。我所住社区的消防站说白了就是个大车库,车库内除了数辆专业消防车外,当然更少不了防撞击头盔、防热辐射消防服、防滑倒的消防靴、防受伤的手套及防止在浓烟中失联的步话机等消防装备。
周末和假日,消防站里常常会有“Open House”,即面向公众的开放参观。孩子们既可穿上长过膝盖的笨重的消防服、手持消防水枪冲洗消防车,还可坐在消防车高高的驾驶室里,不无兴奋地边摸这个、动那个,边问些他们小脑瓜里萌生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逢公立小学开学,消防车和消防队员们也有“节目”,消防车开到学校操场,消防员当起安全防火的义务宣传员,向孩子们现场普及消防知识。
更多的时候,社区百姓家中大小事无巨细均有消防员的参与,可谓“有困难找消防员”。他们身兼背负所有消防装备爬高楼的运动员、24小时随叫随到搜救溺水者的救生员、天灾来临时的救助员、遇百公斤病患需将其从窗户“顺出”的救护员、督导防火管理员、解除瓦斯气爆的拆弹专家、驱赶马蜂、野猪各种动物的抓捕者等,近乎无所不能的多重角色。我的一位好友临产,情急之下,她先生叫了救护车和消防车,是先行赶到的消防车将其送至医院,顺利产下小宝宝。
有一年的夏季,说来怪了事了,每到周末深夜,火警状况必出。火警警报尖叫数分钟后,消防车便变戏法似的呼啸而至、明晃晃的车灯直对着公寓楼大门。高达17层的公寓楼,家家户户沿楼梯倾巢而出,楼前“汇合”。我当时恰住顶层,夜半三更,几乎“一周一度”迷迷糊糊地被折腾一层层下楼好不辛苦和狼狈。这些“火警警报”有的是在家中开Party 的老美BBQ油烟过大引响了天花板上的烟火报警器,有的是老美单身汉在厨房烤箱中烤湿球鞋引发火星,还有的干脆就是过于敏感的报警器自身发出的False Alarm (假警报)。每一次,消防员们都是全副武装,逐一排查,在确认万无一失时,方解除警报,对睡眼惺忪的人们予以“放行”。对于消防员们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曾和一位年近半百的消防员聊过,他的回答朴素而简单:“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富有责任和使命!”
英国消防员:救得了场、耍得了帅
在我的印象中,英国的消防员是万能的:某个小孩子的头被卡在围栏里拔不出来,消防员来解救;某只调皮猫咪钻到烟囱中挨饿三天,消防员来解救;火海救蜥蜴,消防员用面罩为其输氧;即使火灾现场有临盆的孕妇,消防员竟然可以顺利帮忙接生。当然,消防员还会暂时客串模特,他们人高马大,肌肉发达,抱着自家宠物狗拍一本公益日历,“帅哥+萌宠”这样的销路能不好吗?酬劳则是捐给慈善机构,用来解决社区问题。在英国,这种救得了场、耍得了帅、撑得了门面并且给你以安全感的职业会受群众欢迎吗?答案是当然。
我刚抵达英国入住研究生宿舍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受防火教育,防火教育的目的,就是确保我闭着眼睛也能摸到防火门、防火器材。当然防火演习也是必不可少,只要警报器一响,无论我是在洗澡还是在睡觉,都要第一时间从楼梯上跑出宿舍楼。演习其实也是一种乐趣,狼狈的不止我一个,绝大部分人都是衣冠不整,一副睡了一天被吵醒的烦躁模样。最夸张的是那些欧洲同学,寒冷的冬夜里赤着脚光着膀子就出来,冻得瑟瑟发抖还直说他不冷。
防火演习一定要迅速,我的一个中国同学因为优哉游哉地与国内的父母进行远程视频聊天,晚出来了五分钟,结果被罚款50英镑。演习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发生意外时的逃生,有一天晚上,当我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奋笔疾书的时候,警报器突然响了,我预感到这绝对不是演习,于是拿着手机、护照和银行卡就往楼下冲,就怕火势太大,损失太多。最后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同学用烤箱烤千层饼,时间设置太长,他把烤箱给烧着了,警报器是被浓烟给熏响的。
英国民众都具有良好的防灾意识,这与英国历史上深受火灾所扰的惨痛经历是分不开的。在我每天清晨步行上学的路上,刚经过伦敦桥,就能看见那座古罗马多利安式的伦敦大火纪念碑,纪念碑一共311级,顶端是火焰饰围绕的圆球,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1666年连烧了四天三晚的大火而建。
大火的起因是一家面包铺的失火,火灾蔓延到伦敦80%的城区,烧毁了伦敦六分之一的建筑,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1987年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大火是英国历史上首次引起重大伤亡的地铁火灾,当时正值晚高峰,事发突然,灭火工作并不顺利,直到第二天凌晨火焰才被扑灭,时任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还去医院看望了伤者,可见当局对这次火灾事故的重视。这两次重大火灾事件后,消防工作就被英国民众当成了日常之事。
在英国的建筑里,几乎所有门都是防火门,且必须处于关闭状态。这种门推起来很沉,我经常要手脚并用才能打开,每次去宿舍的地下一层倒垃圾,都要经过四道防火门,光是推门就推得手臂发酸。其实,防火门的设计理念十分合理,英国的建筑设计贯彻的是最大限度进行防火分隔,即使这个屋子着火了,由于防火门的存在,火势也不会蔓延,这就是英国高层建筑很少发生火灾的原因,也正因如此,高层建筑没有避难层和楼顶平台。
作为欧洲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国家,英国的消防培训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消防学院在为国家培养高级消防员的同时,也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而各个城市的消防员培训中心则拥有丰富的教程内容,这是用来培训普通消防员。
伦敦西部的格洛斯特郡就是高级消防队员的培训基地之一,这里有最逼真的演习课,训练强度极大。学员平均每天需要在演习现场扑灭8场特级大火,现场的飞机复制品被浇上汽油点燃后,身形瘦小的学员经常会被火浪冲回到原地。即使是训练,这个基地的消防设备包含了高科技产品,比如新型消防水龙的水力更猛、射程更远、射点也更准,它的水柱喷头可以被灵活地调节角度和水速,以此冷却物体表面,赢得救生时间。培训基地还有一门课程最为特别,那就是教学员观察火势的发展,判断灭火的最佳地点,了解消防行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别人。
不同于美国的是,英国的消防员工资收入水平一般,平均每小时约17镑,仅为英国最高薪医生职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加上伦敦寸土寸金,生活水准昂贵,还真的有女消防员因为想生活得更好、赚更多钱,选择了白天灭火,夜晚做援交,她的经历被《太阳报》曝光后,着实引起了不小的震惊。
日本消防员:地狱里的佛
在日本,一本以消防员为主人公的漫画红了好多年,据说在连载过程中,想当消防员的人都增多了。漫画后来又拍成电视剧,中文名《烈火男孩》,讲一个幼时被消防员从火灾中救出而立志当消防员,在工作中褪去青涩逐渐成长的青年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如果放在别的地方,不知是否还能如此这般火爆,在日本之所以人气高,大概和人们对消防员这个职业非常尊重有关。
现在日本有大约15万人从事消防工作。消防员属于国家公务员,并非人人都能轻易当上,不同学历的人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考试,而他们的工作也不仅是消火,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登山遇险甚至小猫卡在楼缝里,都会出现他们救助的身影。
遇到地震台风等大规模灾害时,还会从他们当中选出特别救援队员赶往灾害现场,用特殊的技能、手段及救援器材把危屋撤去,而拆除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它倒塌压住有可能生存的人;切断密闭的电梯金属门,尽早发现生命体征及时援救。在日本,越是人群稠密的大都市,越配备着具有高度技术力量的消防救助机动队。日本大地震发生时,随处可见身穿橘黄色救助服,牵狗奔走的救援队员忙碌的身影。
用“地狱里的佛”来形容消防员再贴切不过了。去年8月20号,广岛暴雨肆虐,北安佐的住宅区深夜遭遇山体滑坡,除被冲走的房屋以外,大部分住家都被泥沙覆盖。有着35年工作经验的消防员政冈则义带着三个队员排开各种障碍物艰难地靠近了几个幸存者,从一个父亲手中接过婴儿,同时迅速疏导被吓得不知所措的人们避难,不幸第二次泥石流突然袭来,眨眼就将政冈卷入了黄色的土沙中,当上午十点人们在刨开的泥土中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和那个婴儿一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日本各大媒体报道他时用得最频繁的词是勇气和责任感。
日本震灾后,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重创,余震不断,海啸随时会再来。当时有一群后来被称作勇士的人冒着被辐射的危险自愿留守在福岛核电厂内,想用这种自杀般的行为阻止核泄漏,其中就有消防员。更有许多东京消防厅的消防员参加了对核电站三号机进行放水冷却的作业,宁愿被高辐射性物质影响健康甚至生命,也要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队员们用送水车把海水抽上来,每分钟向三号机放将近4吨的水,在精神和体力上都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想像的痛苦。2011年10月,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颁给了“福岛的英雄”们,理由是“他们向世界展示了逆境中的勇气,对任务的责任感和守护人们幸福的使命感”。
随手翻翻旧报,会在很多日常的生活场景中看到消防员,不过,印在报纸上的消防员的名字往往已经失去了它依存的肉体,甚至许多时候,对这个肉体消失前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详细描写。如果我们正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中,大概不太会去思索这个名字背后有着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比如:“4日凌晨,一名53岁的消防员在前往救助居民的途中被洪水冲走,迄今下落不明。”再比如:“地震发生后,村民遥控降下闸门的4条主要挡板,几条小型挡板卡住,最终由一名消防员攀爬到故障处手动降下。海啸过后,这个3000人的村子几乎没有受损。”
英前首相丘吉尔曾有句名言“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么少的人亏欠这么多。”能安心生活的我们,欠消防员的情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