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宣传周】透过87年漠河“5·6”森林火灾看森林消防队伍灭火作战能力形成轨迹
天津消防网讯 今年5月6日,是黑龙江省漠河县发生森林火灾32周年纪念日。1987年5月6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漠河县的那场大火,像是一场人间浩劫,震惊世界,大火令5万同胞流离失所,200余人葬身火海,100多万公顷森林被吞噬,8万多林区群众痛失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给国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痛。
在这场火灾扑救中,武装森林警察(森林消防队伍当时的编制名称)上一线、打头阵、攻险段,连续奋战28个昼夜,为最终取得全胜发挥了关键作用,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大火过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
32年来,这支遍布全国14个省(区、市),分布在74%的国土面积和92.6%的边境线上的森林消防队伍,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不断加强现代化灭火作战能力建设,他们遇火打火,无火训练;预防为主,主动消灭;靠前驻防,能打善战,有效杜绝了类似87年“5·6”火灾的再次发生。
32年来,与87年“5·6”火灾有着同样的起因、同样的燃烧环境的大火,为什么森林消防队伍都能够及时扑灭?是何种原因让历史悲剧没有再次重演?我们在反思探寻中一步步找到了森林消防队伍灭火制胜的“金钥匙”。
思维理念的推陈出新 ——变被动“打”为主动“防”
森林消防队伍在灭火实践中深切感到,森林火灾是一种破坏性大、危险性高、处置救助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必须依靠大规模专业力量进行扑救。1988年美国黄石公园森林大火、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2001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2007年希腊森林大火、2010年俄罗斯森林大火都警示我们,有力的国家级专业灭火力量固然重要,但对森林火灾的防范更不容忽视。
近几年,森林消防队伍牢固树立“不发生森林火灾、不损失森林资源是最大贡献”和“打小火、立大功”的思想,变被动打为主动防,加大靠前驻防力度,遇有火情重兵重装投入,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发挥了重要作用,队伍上下已形成广泛共识和常态机制。
防火理念的推陈出新则反映出这支队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不仅看到了队伍在灭火中所取得的成绩,更看到了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着眼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只有坚持从辩证的角度审视防火、灭火两者的关系,确立“以防为先、以打为辅”的指导思想,树立“变被动打为主动防”的意识,才能从源头上做到标本兼治。
信息化建设的飞跃发展 ——为灭火作战装上“隐形翅膀”
森林消防队伍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能使命和历史意义日趋重要,天天备战、全年打火、时时维稳、常态救灾的特点,对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森林消防队伍要求更高、标准更严。
对于32年前的整个森林消防灭火系统来说,现代化、信息化的概念还很淡薄,尽管大家救火心切,可一旦遇到复杂地形,只能靠指北针指路,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火场,火场信息也很难及时传回指挥部;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如今,无人机、直升机、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讲传输系统、海事卫星电话、水泵分队、索降分队、装甲分队、无线网络等一系列先进的灭火装备就像“千里眼”“顺风耳”,为森林消防队伍添加了“隐形翅膀”;在灭火手段上也有了全新变化:灭火指挥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灭火方式由人力型向机械化转变,灭火战法由地面向地空协同转变,森林消防队伍已经由过去的‘小米加步枪’发展成为现在的地空协同全武装,队伍控火、灭火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灭火实践的现实需求 ——必须走社会融合发展之路
森林消防队伍在与林火的鏖战中不断壮大,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保卫祖国森林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在防扑火实践中建设缺乏统筹、资源缺乏共享、协同不够紧密、保障不够高效等问题仍很突出,迫切需要推动社会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各部门、各力量优势资源,构建科学高效完备的联合指挥、力量协同和综合保障体系。
森林防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力量协同,齐抓共管。从87年“5·6”大火到今天,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在森林防火这条关乎生态安全的道路上,单靠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满足当下森林灭火作战需求的。
从目前来看,森林消防队伍由四大方阵组成: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应急森林消防队伍、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群众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队伍作为一支专业的防灭火队伍,始终把防火灭火作为第一要务,特别是在改革转制后,党和国家对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着眼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战略地位和职责使命,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推动社会融合向全要素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互补的特点,通过与地方林业、气象、水文等部门协调沟通,共同研发指挥辅助决策模块,共建地面侦察、空中观察、巡护了望、天气预报、卫星遥感“五位一体”的火情监测预报网络,共享指挥数据平台,形成社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密切协同、行动互补的作战体系,加强与其他灭火队伍的配合融合,使社会融合力量体系建设更加深入、更加巩固,真正实现“战时对得准,平时接得上”,从而发挥出灭火作战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