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消防救援大队培训1516名驻村干部
天津消防网讯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消防救援大队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开展驻村干部消防安全“千人大培训”活动,将农村消防安全管理与驻村干部主要工作职责进行架构,有效激活“末梢神经”,打通农村消防工作“最后一公里”。
三都县结合抽派1516名干部全脱产开91个行政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消防工作向农村最底层、更广阔领域延伸。发挥语言通、情况熟的优势。三都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6.7%,水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7%,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驻村干部基本都是三都本地干部,通晓当地的水书、水话,这就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本乡本土、乡里乡亲人员熟悉的优势,用水族同胞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消防安全沟通交流,提升工作实效。发挥距离近、处置快的优势。1516名驻村干部全脱产进村入驻,人脉触角广泛,比其他方式更快捷、更易于获取信息,能够及时广泛收集村寨消防安全不稳定因数和建议良言,为消防大队朝前谋划工作赢得了主动,同时,一旦发生险情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发挥点位多、全覆盖的优势。全县整合了县、镇、村三级力量,所有扶贫干部均编入到网格内,91个行政村均入驻扶贫干部,实现了无缝覆盖体系。大队充分发掘这一“民力无限”的潜力,最大限度实现了消防工作的前移和延伸,有效构筑起农村消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结合驻村干部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消防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三都县大队专门制定了驻村干部开展农村消防工作“四查”、“四看”内容,“四查”即查村寨是否建立消防工作制度、责任是否落实到人,查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是否落实专人维护保养,查农村义务消防组织是否健全、是否开展训练和演练,查村寨是否开展防火巡查及宣传、是否落实“十户联防”和鸣锣喊寨工作措施;“四看”即看是否建有消防水池、水池是否有水及消防管道是否完好,看农户家中电源线路是否乱接乱拉、是否穿管保护,看农户家中柴草堆放是否远离建筑、生产生活用火是否规范,看“老、幼、病、残、孤、酒、疯”等是否落实专人监护。驻村干部掌握自身包保户的消防安全情况后,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给驻村工作队队长汇报,队长在每月的战区扶贫工作例会上汇报消防工作情况,帮助分析、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和方法,并及时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群众关注度高的意见、建议等消防工作信息上传下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都县大队印制了农村消防宣传图册、农村火灾警示教育片以及水汉双语歌曲《梦回古寨》等资料,统一发放至驻村干部手中,便于驻村干部利用走村入户、开院坝会等时机,采用当地民族方言和通俗易懂、实用的宣传教育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正确用火、用电、用气及初起火灾扑救对策、火场逃生等方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深度延伸农村消防警务工作,破解农村消防工作系列瓶颈性难题。破解“管理空白”的难题。“驻村干部”将有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沉到村寨,在最基层、第一线开展监督管理、宣传教育以及灭火救援工作,成为村级消防工作的监管员、宣传员和救援员,把消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寨、每户人家、每个村民,有效消除了消防工作的“真空”与“盲点”。破解“力量不足”的难题。三都县共有消防指战员23人,专职消防员57人,虽然实现了全县6镇1街道消防队伍全覆盖,但在27万的庞大农村人口面前,消防力量显得捉襟见肘。驻村干部参与消防工作后,辅助力量增加了1516人,是原来的19倍,有效解决了消防力量不足与消防工作推动不力的尖锐矛盾,使基层消防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破解“火灾防控”的难题。通过培训后的驻村干部,一方面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对排查除的火灾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火灾扑救工作,协助公安派出所或消防部门开展火灾原因调查和火灾事故处理,有效破解农村火灾防控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