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红色地标,新年缘何如此“红火”?
天津消防网讯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和新馆建设工地,100多名工人选择就地过节;四行仓库成为春节前几日上海十分红火的景点;不少游客来到“共和国摇篮”瑞金过新年,2021年1月这里实现旅游总收入23560万元,同比增长20.8%。
2021年的春节,在上海、在井冈山、在延安……众多红色地标迎来一批批初心寻访者。新年伊始,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地标“红火”背后的历史密码。
迎新打卡:一样的“红色”,不一样的“红火”
“那时候(中共一大召开时)上海人说话南腔北调,户籍管理非常松散,有匿名性和流动性,安全系数全国最高。如果过年不回家的话,建议大家都去渔阳里看看,体会一下当时干事业的不容易!”提起上海的红色地标,上海市民黄阿姨如数家珍。她专门定制了大年初一的“新、老渔阳里+长乐路”红色微游线路。“我是党员,两个孩子都是团员,大年初一我们一家想去渔阳里重温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筹备历程,过一个特别的春节。”
2月4日,上海市民林女士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为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拍照。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和家里人说好了,今年过年留在一大会址修缮工地上。”来自江西上饶的徐正堂做了40年油漆工,这是他头一回留在工地过年。“工程时间紧,能为建党百年做贡献,这是多难得的机会!家人也特别支持我。”
专门推出的多种新春红色旅游定制业务,让选择留在“第二故乡”的人们,都能感受这座红色城市曾经的惊雷之举,进而重温初心、传承历史。
这是正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五百里井冈,一条崎岖小路徐徐伸展。神山村里,远处青山如黛;近处,主干道两旁的树上,村民家的房前屋后,早早挂好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
每家每户舂糍粑是村里的春节习俗,来自南昌的游客朱雨萌在一旁跃跃欲试,和村里人沟通以后,也有模有样地打起了糍粑,让同行朋友拍照留念。“井冈山是红色圣地,我们想来这里感受红色文化,体验打糍粑、品尝土特产的乐趣”。
游客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2019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宝塔山下,延河水边,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延安中国红色书店的《朗读者》活动里,一位中学生把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献给这座红色城市。
“我们希望书店成为延安的文化地标,把红色书籍传递到每个人的手中。”延安市新华书店党委书记、总经理姚福明说,希望打造出红色书店这个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特点,集阅读、朗读、休闲、儿童娱乐、文创产品展示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既能传递延安精神,又能引领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喧嚣的都市建起清静的精神家园。”
宝塔山下延安城区夜景(2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数据显示,克服疫情影响,多个红色地标参观预约迅速恢复,成为新晋“网红”。延安中国红色书店2020年取得销售收入1500万元,基本与疫情前持平;在上海,2021年元旦以来,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入园超11万人次;2月初,中共一大会址修缮现场的脚手架拆除,百年石库门建筑引来许多人驻足凝望、拍照留念。
创新表达:赓续信仰力量,奋进新时代
如今,红色故事的表达手段正“花式”翻新。
游客在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有主打实景式、沉浸感的——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200多名演员现场演绎实景演出《浴血瑞京》,在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的演出场地上,生动再现苏区时期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回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
有创新青春化、二次元的——在上海,红色历史元素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创团队开发下成为“又红又潮”的产品:“望志路106号”冰箱贴、“树德里”笔记本、放有“密函”的文创套盒……红色历史传播有了新载体。
观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2020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欣曈说:“我要当好‘翻译者’,把红色历史立体、有重点地呈现给观众。如果能让参观者在听了讲解后,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自己的感悟,这就是我无上的荣耀。”
有面向国际化、开放态的——在延安,连续推出的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黄河大合唱》、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游客体验类节目,吸引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观看。
在红色地标中致敬历史,在精神谱系里接受洗礼,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当下迸发出更多精神的力量。
青少年代表参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2019年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些红色故事正在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密码。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神山村,昔日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已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村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80%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超过2万元。”神山村村支书彭展阳说,过去仅有30余名老弱妇孺留守的村庄,如今在外打工村民已不足30人。
神山村的蜕变并非个案。在位于延安城区以东22公里的康坪村,村民闲置的窑洞被打造成民宿,变成了“乡村致富宝”。“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独特,近几年越来越好,许多游客来了就希望能体验陕北的窑洞生活,我们就是瞄准这一商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延安德耀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国说,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收入还有100多万元,更多村民能从中收益。
焕新亮相:积淀红色气质,迎接高光时刻
2021年,红色地标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建党百年的特殊时刻——
在上海,“建筑可阅读”将进一步升级,进入到全新的“数字转型”3.0版时代,对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长三角的“红色风景线”也将连点成线。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2021年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好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和旅游精品,生动讲好红色故事,着力加强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创作生产,做优红色文化和旅游项目。
游客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2020年7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行走在井冈山,“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的标语随处可见。200多家红色培训机构在十余个乡镇找到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的村民搭上红色培训的产业链“快车”,一堂课带富一个村,让更多群众分享红色培训带来的旅游红利……
游客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左秀发家体验手打糍粑(2020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让红色气质成为指导城市转型发展的“风向标”,为开拓未来提供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在上海,与中共一大会址一路之隔,就是上海黄浦区党建服务中心,丰厚的红色资源引流扩散;在延安,当地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先后投资1000多亿元,实施了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17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为红色旅游发展“腾挪”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坚实基础。
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东坡说,延安将坚持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强化红色基因传承效果,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致敬。(新华社记者周琳、程迪、姜辰蓉 参与采写:郭敬丹、范帆)
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在加紧建设(2月4日摄)。新馆建设工地有100多名工人留在上海过春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名为“辅德里”的老石库门建筑,也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1月18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陕西延安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的一个窑洞民宿里,员工在打扫房间(2019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演员在表演《延安保育院》第一幕“回家”(2020年11月24日)。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月9日,读者在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内参加朗诵活动。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一景(2020年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游客在江西省瑞金市的“红军村”华屋村参观(2019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这是江西省瑞金市的“红军村”华屋村新貌(2019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游客在江西省瑞金市的“红军村”华屋村参观(2019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