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义朋:荒漠坚守十余载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_天津消防网 
欢迎光临:中国天津市消防网门户网站现在时间:
社会新闻

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义朋:荒漠坚守十余载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来源:中新网    更新时间:2021-09-23 13:35:33    编辑:管理员    浏览:499

天津消防网讯 你感受过寒冬日里的泼水成冰吗?体会过炎夏天的流金铄石吗?见过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吗?看过百米沙墙的遮天蔽日吗?

这些,周义朋都曾见过。

周义朋是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教授,是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十人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教师。他的故事,要从新疆和铀矿说起。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从不远万里、初到戈壁的32岁青年到艰苦探索、扎根边陲的47岁中年,为了研发绿色高效铀矿采冶技术和工艺,周义朋像候鸟一样“逐矿床而居”,先后从毗邻“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吐哈盆地戈壁到伊犁腹地的乌孙山下开展核能开发研究。

小到试验材料、设备维修、学生工作和生活保障,大至工艺设计、资金计划、系统建设、试验运行、监测调控等等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都需要周义朋通盘考虑,乃至亲力亲为。

“他是个很纯粹的人”,天山铀业公司735厂崔裕禄最佩服的就是周义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平凡做到极致的精神,“只要试验需要,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丝毫不贪图个人享受。”

在戈壁滩,经常见到周义朋裹着件满是泥土的工作服,扛着铁锹,拖着管子,背着工具包……像极了工地上的农民工,只是包里比农民工多了个试验记录本。

“铀矿是事关国防建设和核能开发的战略资源。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希望自己不要半途而废,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是我的责任。这辈子,我只要做好铀矿地浸这一件事就够了!”周义朋毅然决然地说道。

正是这位脚踏实地将平凡做到极致的“科研民工”,凭借着对核能开发事业的满腔热情,在祖国边陲实现了微生物地浸开采技术的新突破,成为中国首个且是目前唯一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铀矿地浸系统;他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10余项,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初入戈壁时,周义朋是“一个人顶一支队伍”,而现在是“一群人的队伍”。说到这里,他欣慰地笑了。

气候允许的时候,周义朋常常没日没夜地赶工,即使如此,他也会挤出时间加入“小年轻”中,带着他们到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等工厂车间“出诊”,免费为合作单位、企业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此外,他还经常组织团队的青年老师和学生,为当地村民和矿山的青年工程师开展科普培训和义务教学,把课堂搬到了戈壁滩。

一提起他,这帮年轻人脸上满是敬佩。“偶尔爸妈嘱咐的事情都会打点折扣,但周老师说的话我们一定坚决执行!”

常年扎根戈壁,但只要一回到学校,周义朋坚持要为研究生授课,让学生们尽可能接触实践操作。课后,他还喜欢和同学们分享他在新疆野外科研的经历,激发大家服务军工、报效国家的热情。

就这样,在边疆勤勤恳恳耕耘15载的周义朋成了深受年轻一代敬佩的专家和老师。

想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你不怕苦吗?”常常有人这样问周义朋。

“我只想做好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野外生活当然艰苦,但这些别人眼里的‘苦’与一个个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和大家对我的认可相比,就不那么重要了。”在野外度过5个春节的他如此答复。

他反复说起第一次去新疆时的种种情景。“那时候带队老师是留苏老专家、我国铀水文地球化学开创者史维浚,当时他已经70岁了,但他坚持和我们同吃同住在野外寝车里,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专注科研攻关,物资不够了,他就带头啃馒头。”

2019年,已经82岁的史维浚不顾家人反对,再次跟周义朋去了一趟新疆。

“生活的苦从未对他造成任何困扰,他的心在核事业上。”周义朋感慨,自己并非天生能吃苦,但在老师多年的言传身教下,他愿意选择吃苦,也想把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因核而生,与地结缘。在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东华理工大学,“老一辈核军工人”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群体,在他们的浸润熏陶下,学校培养出我国核地矿系统60%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功成名就”后,周义朋选择继续留在戈壁滩搞科研,“铀矿采冶事关国家安全和核能开发,我放不下自己手上的事业,放不下国家的事业。老一辈的核工业精神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弱下去!”

让他欣慰的是,现如今不少学生就是冲着这项事业报他的研究生,队伍也在越来越壮大。

9月8日,教育部第6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发布了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得知被评为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47岁的周义朋说得更多的是感恩:“荣誉属于千千万万人民教师,我只是其中幸运的一个。”


消防培训
点击排行
随机新闻
友情链接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1994375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