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期一”为何能进医保?药品进医保要闯几道关?
天津消防网讯 连日来,甘露特钠胶囊、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药品进入新版医保目录引发高度关注。覆盖领域广、价格降幅大……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涉及到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切身利益。
新药为何能进入目录?一个药品想进医保究竟要通过几道关卡?
“九期一”为什么能进入医保目录?
近期,调整后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对外公布,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
此次纳入医保目录的包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该药品2019年获批上市,2020年就曾参与医保谈判,但当时未能谈判成功。
“九期一”进入医保引发关注与它的受众人群广泛密不可分。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全球十大死因中,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就跻身全球十大死因之列。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也十分庞大。
那么作为新药,“九期一”为何能进入医保?近日,国家医保局就该问题给出了回应。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甘露特钠胶囊为例,该药品被列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范围。2020年、2021年均申报成功,且均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2020年谈判失败未被纳入目录。
在今年的调整中,经过32名专家评审,得到了70.47的平均分,按规则给予该药谈判资格。通过谈判,降价66.92%纳入目录。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患者用药负担将显著降低。
药品进入医保目录要过几道关?
药品想要进入医保目录,并不是一件易事,要经得起疗效和价格的多重考验。
从药品的有效性来看,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了几方面要求。
首先,药品必须通过药监部门审评,获批上市。《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纳入国家《药品目录》的药品,应当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取得药品注册证书的化学药、生物制品、中成药(民族药)。近年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主要面向近几年新获批上市的药品。
其次,企业必须提交能够证明药品有效性的资料。在申报、评审、谈判等阶段,国家医保局均组织相关企业按要求提交有效性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及对应证据。为保证资料真实性,在申报环节对企业提交资料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请药监、卫健等部门提供药品支持资料,为评审提供支撑。
最后,药品要能够通过专家评审。按照调整规则,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成功的药品,需要接受药学、临床医学、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专家的多轮论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纳入调整范围的药品多为新获批上市的药品,不少甚至是当年上市的药品,专家评审依靠的多是药品临床试验阶段收集的资料。在将来的工作中,国家医保局将鼓励企业开展药品真实世界研究,在目录调整中将更多依靠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除此之外,药品还要能经受住“灵魂砍价”,因为谈判专家要在医保基金能够承受并且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努力为老百姓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
谈判底价由医保部门组织专家测算产生,形成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最高价,即谈判底价,作为谈判专家开展谈判的依据和底线。
根据现行谈判规则,现场谈判由企业方、医保方共同参加,企业方由授权谈判代表、医保方由谈判组组长主谈,现场决定谈判结果。
首先由企业方报价,企业方有两次机会报价并确认。如企业第二次确认后的价格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的115%(不含),谈判失败,自动终止。如企业第二次确认后的价格不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的115%,进入双方磋商环节。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的价格必须不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
以此次谈判为例,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61.71%。
国家医保局方面表示,谈判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医保方和企业方的底线是否存在交集。从实践看,医保方谈判专家的职责是利用谈判机制,引导企业报出其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