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善用社会大课堂 讲好“大思政课”
天津消防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考察学校、致信勉励,就办好思政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要深入理解“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用活历史、现实、国际与实践各方面的宝贵素材,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实效,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深挖历史宝藏,树立大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透过大历史观视角,讲明、讲透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多年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奋斗史、七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懈探索辉煌史、四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史……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誓言,到“半条被子”“草地夜行”“红军鞋”“丰碑”的长征故事,从“上甘岭”“长津湖”“冰雕连”的抗美援朝事迹,到“小岗村”“经济特区”“枫桥经验”的改革创新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蕴含着鲜活感人力量的思政教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讲好大思政课,更要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宝贵资源和深厚滋养,运用好历史智慧、规律和经验。
聚焦现实生活,锤炼大格局。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丰富、最鲜活的资源,亿万中国人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是思政课最灵动、最恰当的素材。00后学生群体普遍对社会“热点”和道德价值问题极为敏感,对各类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次的原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思政课”就要用好社会现实素材,以大格局视角回应学生关注。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抗击疫情,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黄文秀、张桂梅、钟南山、袁隆平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鲜活的事迹都是思政课教学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把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讲好与青年人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故事,让青年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动,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
纵览世界风云,开拓大视野。当今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肆虐,加剧了这“两个大局”的影响。“大思政课”要善用国际比较,站在全球视角,讲好“中国之治”的独特制度优势。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指引下,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让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在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指导下,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次盛会向世界递交了一张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闪亮名片,“一起向未来”点亮人类共创美好未来的进步之光。讲好大思政课,就要引导青年学生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投身社会实践,涵养大情怀。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实践,涵养学生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勇担使命的大情怀。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西部,深入城乡、深入生产,调研厂矿、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服务等,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鼓励青年学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把基层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大胆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做贡献,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讲好思政课,就要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有为善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以新的实践创造更大成就,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