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角缘何热门?
天津消防网讯 随着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临近尾声,大会会场内的中国角也于12月18日迎来最后一场边会。
中国角是中方在此次大会会场内设立的集专题展览、会议研讨、特色宣介、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专区。自会议启幕以来,这里一直是会场内吸引人流的热门场所。
占地约380平方米的中国角位于会场主要通道旁的醒目位置。设计者对这块空间的构思和设计没少花心思。
其总体架构体现“天圆地方”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悬于上方的环形造型寓意地球生物圈,并主要装饰以中国古典青绿山水、工笔花鸟,以及宋代《听琴图》所绘之松下抚琴赏曲等情景,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契合会场氛围。
地面布局则抽象地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亦通过蕴含太极元素的弧形分隔出展览展示区与边会研讨区。十二生肖作屏风,立柱则描绘扬子鳄、东北虎、大熊猫、对角羚、亚洲象、朱鹮等中国的珍稀、濒危物种。这里还陈列有来自云南的稀有花卉、“种子银行”、天然植物染料、植物香料等,既呈现以云南为代表的中国物种资源的多样性,也展示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中国角之所以引人驻足,不仅因其上佳的“地段”和充满“中国风”的精巧设计与布展,更因这里密集、丰富的一系列边会及主题展等活动中所讲述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
自会议12月7日正式开幕至今的近两周时间内,中国角举办了云南、上海、浙江、四川、江西、广西、海南主题日和企业主题日共8场主题宣传日,以及近30场边会等活动,再辅以茶艺、书法等文化展示,其热度始终“在线”。
从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探析,到分享各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中国如何创新性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到地方社区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关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与实践,到探讨如何实现面向自然的投资;从干旱区生态保护,到如何通过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从青年一代、女性群体如何发挥独特作用,到多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从企业界如何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与气候危机,到金融业、非国家主体如何助力……一系列边会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方面面,亦不乏前沿话题。
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代表们也在系列边会中分享了各自的特色案例。譬如,江西如何保护蓝冠噪鹛、白鹤等珍稀濒危物种,江苏如何开展大规模自然生态保护行动,广西如何守护绿水青山碧海,四川如何携手各方共同守护熊猫家园,海南如何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上海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超级大都市,云南如何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浙江湖州如何高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如何打造生物多样性样板。
中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示,在与各参展方共同努力下,中国角成了会议期间展示中国生物多样保护成就、讲好中国生物多样保护故事、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之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
全球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刚果(金)代表阿棱嘉表示,自己在中国角了解到的中国各地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经验值得其他国家了解和学习。
突尼斯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谈判代表米利基森表示,自己在中国角了解到中国不同省份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努力及成效,期待未来与中方开展相关合作。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表示,中国乐于与世界各国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中国角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中国所做的工作,更在于让各方与会者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并因地制宜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