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天津消防网 
欢迎光临:中国天津市消防网门户网站现在时间:
社会新闻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3-08-11 09:20:11    编辑:管理员    浏览:36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编者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党领导人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本质要求层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契合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内在要求。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过一条高资源消耗型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在200多年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但给人类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让14亿多人口整体实现现代化,这将使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可持续地惠及全体人民。

契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保护生产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活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契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既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的同时,推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契合构建命运与共地球家园的共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与个别西方国家动辄逃避全球生态保护责任、转嫁本国生态危机做法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携手世界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推动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切身感受。从亚洲象群北上南归引起全球关注,到“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征集活动火爆出圈,人们感受到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四梁八柱”……这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引领和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防沙治沙3.05亿亩。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7.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新时代的中国,“美丽经济”发展壮大,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现代化选择。如何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一度复制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结果把生态环境破坏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愿意同其他国家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

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探索合作共赢新路。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必须破除单边主义的壁垒和藩篱,在携手合作中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国际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务实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通过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一系列务实合作,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面对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同世界各国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执笔:张永生)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家手笔)

王金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至56%。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密不可分。新时代十年,我国持续加大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的整治力度,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约4亿吨,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连续多年产销量居于世界首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发达国家在过去的20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逐步解决污染治理、生态破坏修复等问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以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上近20%的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现实国情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为载体,以绿色生产消费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不断强化源头防控,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时间上的接续努力,也需要空间上的科学统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这就需要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科学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搞好头脑中的建设非常关键。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理念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这些做法,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呵护生态环境汇聚强劲动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深思)

褚松燕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本领。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提升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环境治理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大力实施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一批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扭转。这一系列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构建起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保障生态安全的法律,修改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法律,立改并举,着力解决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存在的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消防培训
点击排行
随机新闻
友情链接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1994375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