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海域:乘船前往南极的“必经之海”有何特点?
天津消防网讯 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北京时间11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成功救援一艘求救船只和4名船员,在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又留下一段佳话。
赤道海域是我国南极考察队乘船前往南极的“必经之海”,那片海域有何特点?风光怎样?
赤道海域的黄昏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在全球海洋大家族中,赤道海域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高温、高湿、多降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岛分院常务副院长徐晶研究员介绍说,由于赤道海域位于接近垂直接收太阳辐射的区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对较多,海表温度较高,同时海水蒸发率也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湿度较高,从而使得赤道海域天气炎热潮湿,降水多。
一只海鸟在赤道无风带海面飞翔。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存在,赤道海域的海况一般相对较好。“赤道无风带,又称为打盹带、低风带或赤道马蹄带,是赤道附近的一个特殊地带,大约位于北纬5度和南纬5度之间的赤道两侧、几百公里宽的区域。此区域的特点是风速低、甚至无风,空气相对静止,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徐晶说。
记者在参加中国第24次和第30次南极考察过程中,对赤道海域风平浪静、晨昏之际云蒸霞蔚的美景,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传统的航海习俗,穿越赤道是航海中的一件大事,船只要举行过赤道仪式。在我国历次南极考察中,考察队都会举行简单而热烈的纪念活动。
赤道海域的“落日熔金”。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赤道海域不仅风光优美,更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据徐晶介绍,赤道附近的海洋表面流动受到赤道高温和季风影响,形成了热带海流和洋流,如赤道洋流、巴西洋流等。他们对全球海洋循环和能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营养盐和适宜的海洋环境,还使得赤道附近海域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种鱼类、珊瑚礁、浮游生物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河流的冲淡水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海岛风光。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北京时间11日,“雪龙2”号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成功救援的那4名船员,均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渔民,因船只燃油和蓄电池耗尽而遇险。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拍摄的海豚。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位于赤道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由600多个岛屿组成,有关海域极易受到上升洋流、海岸逆流等影响,多股洋流交汇,为海洋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再加上来自赤道上升流的周期性延伸,以及附近陆地高降雨量的水汽滋养,使得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尤其是金枪鱼产量极高。”徐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