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防止因灾返贫 云南消防“私人定制”守护怒江州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今年六月份启动了“消防守护”计划(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天津消防网讯 自从六月份来到怒江州,董永山就再也没回过家,错过了儿子中考和妻子手术,和他的父母也已经快三年没见过面了。
把董永山留在高山峡谷间的,是一份叫“消防守护”的任务。这一计划旨在为怒江州——这一全国“三区三州”中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解决“三难一险”的难点痛点,并将“消防守护”嵌入到脱贫攻坚的大局中去,其中“三难一险”,即灾难救、火难防、力难聚,安置点老百姓因灾致贫返贫的新风险。
“私人定制”:80名业务骨干挺进怒江
怒江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纵谷地带,高山峡谷占境内土地面积的98%以上,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云南全省排行末位,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他“ 三区三州”地区相比,也排最后,仅为四川省凉山州的十分之一。
目前,怒江州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但从全州农村消防安全状况上看,消防基础设施缺乏、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基层组织功能虚化等问题突出, 因火致贫、因灾返贫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经过全面分析研判,云南消防救援总队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派出两批共80名业务骨干,成立助力怒江脱贫攻坚消防服务队,以力量进点、装备进村、培训进队、宣传进户为重点,实施“消防安全保底工程”,并在2022年,实施“消防安全达标工程”。
作为一名从业27年“老兵”,董永山曾获得过全国十大杰出消防卫士、云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是一级消防长,资历深厚。然而,来到怒江,他和同事们要面对的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是怒江高山峡谷地貌特征的形象反映,全州村寨呈现出依半坡、零星分布状态,51.33%的自然村不通硬化路,23.85% 的村小组没有消防水源,各少数民族拜火崇火文化盛行,家中火塘常年不熄,全州20.5%的村寨建筑以砖木、纯木结构为主,怒江全州专职消防队伍仅有48.4% 的专职人员,255 个行政村无消防工作经费……易地搬迁安置后,安置点消防工作“无人管”、“ 不会管”、因距离太远“管不到”等问题突出。在怒江州最大的城墙坝安置点,这里的消防设施、器材损坏率一度达到了80%。
“习俗的改变是最难的,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爱喝酒,到了冬天,屋里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开着,隐患非常大。”服务队仅有的三个女队员之一的可文苑说。
守护幸福:7万名少数民族群众获益
董永山和队友首先打造了四个试点,为服务队全面工作开展提供了示范模板。他们联合当地公益团体和个人创新推出了广场影院,针对语言不通等问题开展乡村双语广播、组建志愿者消防队伍、将消防元素融入“爱心超市”等多项创新措施,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并下沉一线,走访每一个家庭,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授消防安全知识。
苗干山瓦子达妈安置点,距离州委所在地泸水市有30公里山路,行车需要1个半小时。在这个安置点,董永山为了等村民回家,自己背着帐篷,在安置点住了一个晚上。
董永山在苗干山瓦子达妈安置点为村民讲解灭火器使用方法
记者日前在托坪村、石月亮乡安置点、姥母登村等采访发现,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些安置点和村落都已经基本配置了微型消防站,组建了消防志愿队,培养了一批“消防明白人”。各种消防宣传形式让当地百姓喜闻乐见。
数据显示,消防守护计划中,云南消防救援总队向怒江州配发了5辆轻型消防车、126台手抬机动泵、790个储水容器、2760具干粉灭火器等,价值560余万元;帮助全州83个安置点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将1015名社区工作人员发展为“消防安全明白人”,完成了83个安置点和220个百户村寨的入户工作,帮助整改火灾隐患4102处。7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因此获益,火灾起数同比下降30%,直接财产损失下降26.5%,有效防止了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6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波金山用“达比亚”向村民普及防火知识 (王甲铸 摄)
怒江州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何东说,通过“消防守护”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怒江州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安置点消防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有了新路径,同时,也体现了消防救援队伍“惠民生、解忧难”的为民新形象。
三十出头的可文苑出生在一个行伍家庭,大学毕业后立志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并如愿以偿,但在十年的工作后,她一度心生倦怠。此次作为第二批服务队员进入怒江州,让她又找回初心。
“怒江州民族歌舞团老团长杨吉元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四处奔波为村民公益演出,宣传消防知识,几十年如一日,我才三十岁,还可以做很多事,并不需要惊天动地。”可文苑说,是怒江州的大山大水改变了她。
董永山原本可以在两个月前离开怒江,但他主动申请留了下来,为此儿子曾生气不接他的电话。“我们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到了真正需要帮助的那些人那里,这些都是天大的事,我们多付出一份努力他们就能多收获一份幸福。”董永山说。